三年级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很差很差应该怎么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是完全通过一些方法来增强的,所以家长首先不要惊慌,要找到合适自己孩子的方法才是较重要的。当然也不能急于求成,这样只会影响到孩子较后的复习效果。一篇课文,一篇阅读都不能够马上增强孩子的成绩,所以还是要从一些基础的方面先做起,这样才能够逐渐增强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以下就是伊顿教育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内容:
观察孩子口语表达能力,仔细听孩子能否清楚地完整说一句话。
有些家长可能不理解,为什么要做这些观察呢?原因很简单,是孩子平时说话如果总是用短句,或者不爱说话,孩子的口语表达习惯会带到书面语阅读中去。结果就造成孩子跳跃式阅读,甚至走马观花,看似在读,实际上并没有完整读一句话或一段话。
1、利用亲子沟通交流的时机,家长听孩子怎么说。
我曾经观察过不少二三年级的孩子,发现他们在说话时常常话语量很少,有时你说他(她)在听,尽管能听清楚,但是在回应你,或者想表达一个意思时,常常是只言片语,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孩子总爱说半截子话。如果有这种情形,显然孩子口语表达能力不过关,需要平时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2、当孩子不能完整说一句话,家长可以用扩句法来训练。
如你问孩子:“今天语文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有几项?”
孩子如果回答:“3项。”
你就可以教孩子完整表达,告诉孩子:“你应该完整说出来,语文老师布置了3项课外作业,请原样重复妈妈说的这句话。”
类似的情形有很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训练孩子在口语方面完整表达,同时防止孩子说话时图省事,说直白点就是偷懒。
3、家长平时和孩子说话时要放慢节奏,鼓励孩子听自己说话的声音。
不要说很多孩子平时说话时不用耳朵听自己说话的声音,就是很多大人都做不到这点。当我们忽略了仔细倾听自己说话声音时,实际上很容易让自己说过什么没有一点印象。而这恰给情景回忆带来了麻烦,既大脑中不能随时收集自己的听觉记忆信号。放在阅读中时,孩子不愿意张嘴朗读,慢慢就只靠用视觉去浏览文字。而视觉如果再走马观花的话,很容易漏掉很多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导致孩子读不懂。
培养孩子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需要按着以下这几步认真去完成。
孩子之所以语文阅读理解方面能力较差,主要源于家长和老师都没有重视教孩子正确的阅读方法,并长期坚持训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要阅读习惯不好,再加上面我详细讲解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不加以训练,就容易让孩子阅读能力较差,出现读不懂现象。
1、用正确的方法教孩子大声朗读,以锻炼孩子养成朗读的节奏感。
我曾经观察过很多孩子,发现大多数孩子到了三四年级仍然没有朗读方面得到过系统的训练。除了老师在课堂上有限带孩子们朗读课文外,很少有家长在家里带孩子进行朗读或朗诵训练。从现在开始,你需要补上这一课,如果你感觉自己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不妨从网络上找来一些音频或视频朗读资料,和孩子一起跟着学。
2、教孩子学会朗读时的停顿和换气,进一步强调节奏感,增强听觉专注力。
我平时经常教一些孩子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我给孩子说,老师教你们的方法,我们可以起一个有趣的名称,叫“鹦鹉学舌”“复读机”游戏吧。你们要用耳朵认真听我朗读时,在哪停顿,在哪换气,声音高低,情感的表达等,都要用心去体会。通过我的领读和孩子们的模仿,慢慢会发现孩子们朗读的节奏感和韵律越来越棒了。
3、从大声朗读渐次过度到默读,但要教孩子学会有指默读。
当孩子们在大声朗读训练阶段里,能够熟练地掌握了节奏和韵律后,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训练,就是默读。为了防止孩子视觉注意力不能定位的情况,可以先让孩子在阅读材料上用铅笔划词,并告诉孩子凡是词绝不能中间停顿,否则,你这样做就不容易理解这个词,甚至影响到理解一句话了。同时要告诉孩子,手指指着的文字内容,要靠你手指移动速度决定你的默读速度,因此,初期训练时需要要放慢手指移动速度,从而达到控制你默读的速度,真正养成不求快,而求准确默读的好习惯。
和孩子进行阅读理解方面的交流探讨,帮助孩子深入理解文章的语境和大意。
实际上这块内容,应该在孩子幼儿后期,即大约在五岁和六岁左右来完成。因为那时孩子们对阅读还是满有兴趣,且不为了写作业,自然没有任务在身,反而就容易享受阅读乐趣了。但是从题主描述来看,显然你错过了这个时机,该怎么补练呢?
1、从听故事开始,到讲故事结束,把这两个环节有机联系起来。
对于一篇文章,或者课文,亦或是阅读素材,乃至一本课外阅读书籍,家长都可以利用平时做亲子陪伴阅读的机会,来融入互读互听环节。如孩子有情感地朗读,妈妈带着喜悦专注倾听,当孩子读完一段话后,给孩子讲刚才你读的一段是什么意思。当你能说出大意后,问孩子:“你知道妈妈为什么能说清楚你读的大概意思吗?”孩子可能会答上来,也可能答不上来,那就告诉孩子:“因为妈妈特别认真在听你的朗读,我喜欢听你美妙的声音,更想听你的故事的意思。”当孩子明白怎样做时,再交换角色,让孩子来听,妈妈来读,读完后让孩子说出刚才讲的大概意思。
2、评价阅读材料中的人、事、物或场景等,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就拿一段描写景物的阅读材料,可能会涉及到时间(季节)、地点、景物的色彩或开关等,当彼此互读完后,妈妈就可以问孩子:“刚才这段话描述的是哪个季节啊?”“刚才这个场景中你感觉描写较漂亮的一句话是什么?”“你是否能仿照这样的景物也描述一个你较熟悉的场景呢?”“你认为这段话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是喜悦,还是悲伤,或者是沮丧呢?”凡此种种,只要孩子用心去朗读,去聆听,去理解,自然就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不正响应了阅读理解题中的问题吗?
3、鼓励孩子把注意力放在优先理解阅读材料本身,完成理解之后再带着问题去思考。
很多对阅读理解题答的质量较差的孩子,往往都是轻视读材料或文章本身,走马观花状就应付完差事。如果你让孩子去逐段讲讲大概是什么意思,孩子根本就说不出来。因此,结合上面给你的方法,要把这一步要训练到位,让孩子熟练掌握方法。然后再充分理解了阅读材料本身后,再去认真读后面的问题,并尽快把问题带到阅读材料相应位置,找到答案,或者用笔划出答案,或者干脆记在大脑里,然后写在后面问题下面的空白处。
阅读理解基本功训练,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家长绝不能轻视。因为从三年级以后,直到初中和高中,甚至上到大学,都会用到。作为母语我们需要要充分重视对孩子进行口语和书面语的理解与表达。读的多,说的多,写的多,自然就能让孩子阅读理解能力增强上去了。通过上面的讲解,家长认为我给你的建议是否可行呢?如果你认可,那不妨关注我吧。
(转载自悟空问答:寒石冷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