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中国古代各民族的发展情况是什么?与内地中央政权的关系是怎样的?
小兰 2019-05-30 15:48:15

  中国古代各民族的发展情况是什么?与内地中央政权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个知识点一直以来都是高中历史的一个重难点,因为我们都知道各民族的发展是跟历朝历代都有关的,所以我们需要记忆的点是比较多的,而且古代中国幅员辽阔,涉及到的地方也是比较多的。以下就是伊顿教育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建议:

中国古代各民族的发展情况是什么?与内地中央政权的关系是怎样的?
(图源:摄图网)

  一、中国古代各民族的发展及其与内地中央政权的关系

  1.匈奴

  (1)战国时期,匈奴兴起于我国北方地区。

  (2)秦朝时,秦始皇命蒙恬发兵30万出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为巩固北部边防,秦始皇命蒙恬主持修筑了我国历较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万里长城。长城对抵御游牧民族骑兵的进攻起到了的作用,保障了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长城的修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富于智慧和独创性的表现。

  (3)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占据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

  (4)西汉初,匈奴不断南下进攻,汉政府被迫与匈奴和亲,并进行贸易。

  (5)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展开对匈奴的军事反攻,重创匈奴。

  (6)后来,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汉元帝将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和亲,密切了汉匈关系。

  (7)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人口增殖。北匈奴退踞漠北,威胁着中原及河西、西域。东汉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他们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较后解除。

  (8)西晋时期,匈奴大量内迁。匈奴刘渊于316年灭掉西晋。

  跟踪思考:泰汉时期,匈奴有哪些主要活动?魏晋以后为何在历消失了?

  2.突厥

  (1)6世纪前期,突厥兴起于今新疆北部。6世纪中期,建立了突厥汗国,很快统一中国西北地区,中亚各国望风归附。

  (2)隋朝初年,突厥被隋打败,分为东西突厥。

  (3)贞观初期,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对东突厥的降众,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政策,在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风俗的情况下,设都督府管辖,仍以突厥为都督。

  (4)庸太宗时,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唐高宗时,派兵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武则天时,设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

  跟踪思考:你怎样评价唐太宗对突厥的政策?

  3.契丹(辽)

  (1)兴起地域:辽河上游一带。唐末,迁到长城以北,开始农耕和定居生活。

  (2)崛起: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国。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

  (3)同内地的关系:①北宋初年,宋对辽用兵,试图夺回幽云十六州,被辽挫败。②1004年,辽大举攻宋。1005年,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此后,双方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4)辽的灭亡:1125年,女真族建立的金,灭掉辽国。

  (5)契丹族的消失:元朝时,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已同汉族人没有什么差别,已被称为“汉人”了。

  跟踪思考:契丹族在中国历留下了哪些重大影响?

  4.回纥—回鹘—维吾尔

  (1)兴起地区:色楞格河一带。

  (2)回纥同唐朝的关系;①回纥归附唐朝后,唐太宗任命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②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③安史之乱时,回纥兵帮助唐政府平定叛乱。

  (3)回纥的演变发展:①8世纪后期,回纥改名为“回鹘”。②9世纪中期,回鹘政权瓦解,西迁甘肃、新疆、中亚一带,其后裔包括维吾尔族、裕固族等。③南宋后期,维吾尔族称畏兀儿,臣服于蒙古。

  (4)清朝同维吾尔的关系:①清朝称新疆天山南路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居住地区为回部。②18世纪,维吾尔族的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被清军平定。③清政府在新疆各地驻扎军队,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5.藏族

  (1)兴起地域:祖先吐蕃,居住在青藏高原。

  (2)政权: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奴隶制政权,以逻些为政治中心。

  (3)同中央政权的关系:

  ①唐朝: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同松赞干布结婚。8世纪初期,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9世纪,吐蕃同唐朝会盟,盟约有“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②元朝:蒙古政权建立后,吐蕃臣服蒙古。元统一后,在西藏地区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征收赋税。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属宣政院管辖。

  ③明朝:把西藏地区称为乌思藏,在此设立卫所,并建立僧官制度。

  ④清朝:顺治帝赐予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1727年,清政府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跟踪思考:元、明、清三代是怎样对西藏地区实行管辖的?

  6.蒙古族

  (1)兴起区域:蒙古高原。

  (2)建立政权:12世纪,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蒙古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3)军事扩张:蒙古政权建立后,成吉思汗发动对周围地区的征伐战争。向西打到中亚、俄罗斯,向南打到印度河流域。1234年,灭金。后来又招降吐蕃、征服大理。接着,进攻南宋。

  (4)建立元朝: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1276年,攻灭南宋。1279年,元朝统二。1368年,元朝灭亡。

  (5)蒙古同明朝的关系:①明朝,草原上的蒙古族分为鞑靼和瓦刺等部。②永乐年间,鞑靼和瓦刺的首持平后接受明朝封号。③鞑靼首领俺答汗时,同明朝修好,明朝封他为顺义王,恢复封贡互市。

  (6)蒙古同清朝的关系;①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清军入关前,漠南蒙古归属清朝,其他两部也都臣服清朝。②1757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的割据势力,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参赞大臣,控制蒙古各部。③1771年,漠西蒙古的一支土尔扈特部发动起义,首领渥巴锡率部回归祖国,受到乾隆帝的热情接待。

  跟踪思考:明清(前期)两朝蒙古族的分布情况及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关系如何?

  7.黑水靺鞨—女真—满洲

  (1)黑水辣辐

  ①唐朝时的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祖先。

  ②兴起地域在松花江、黑下游一带。

  ③8世纪前期,唐政府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2)女真

  ①建立政权:11世纪,完颜部统一女真各部。1114年,完颜阿骨打领导女真族抗辽。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

  ②金发动的民族战争: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建立后,金多次兴兵进攻南宋。1141年,宋金议和。

  ③女真的汉化:1234年,金政权被蒙古所灭。元朝统一后,进入黄河流域的女真人被称为“汉人”。

  跟踪思考:女真族在历的·兴衰与契丹族有何相似之处?

  (3)满洲

  ①满洲的起源:明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政权金,史称后金。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为满洲。

  ②入主北京:后金建立后,攻占明朝辽河以东大片土地,迁都沈阳。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联合吴三桂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起义军,大举入关,迁都北京,开始对的统治。

  跟踪思考:建州女真是怎样一步步发展壮大并建立起对的统治的?

  二、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1.对东北地区

  ①8世纪前期,唐政府在黑下游两岸建黑水都督府。713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②元朝在东北地区设置了辽阳行省。③清朝在东北设立黑、吉林、盛京三个将军辖区。

  2.对西北地区

  ①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都护,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集权的开始。②东汉政府重新设置西域都护。③唐在西突厥地区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④元朝设岭北行省。⑤清朝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分裂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了乌里雅苏台和伊犁两个将军辖区,并在新疆天山南北各地统一驻扎军队,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3.对西藏

  ①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征收赋税,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②清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顺治帝和康熙帝分别册封了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清政府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需要经过中央政权的册封。1727年,清朝设置了驻藏大臣。

  4.对西南地区

  ①汉武帝派人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郡县,加强了西南同内地的联系。②三国时蜀相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③唐玄宗支持南诏首领皮罗阁合并其他五诏,并封皮罗阁为云南王。④13世纪,忽必烈攻占大理。元朝统一后,在该地设立了云南行省。

  跟踪思考: 汉、唐、明、清时期在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先后设立过哪些管辖机构?

  三、新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

  1.新中国的民族政策

  ①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②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就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的平等,增加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2.各民族共同繁荣

  ①人民政府历来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支持,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在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跟踪思考: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哪些重要的民族政策?

  思维拓展

  拓展1:汉武帝和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相似之处

  ①二人都打败了少数民族的骚扰,稳定了北部边境。汉初,匈奴兵经常掠夺西汉北部边郡。汉武帝时,对匈奴展开了长期猛烈的战争,击败了匈奴,西汉北部边郡得到了安定。唐初,东突厥不断发兵南下威胁唐朝,唐太宗大败东突厥。

  ②都重视加强各民族间的联系和友好往来。汉武帝曾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族同内地的联系。唐太宗于641年派人送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成婚,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关系。

  ③都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管辖。汉武帝派人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内地与西南的联系。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设置都督府,任命突厥做都督。

  拓展2:唐宋处理民族关系的不同方式和特点

  (1)唐朝的主要方式和特点:通过战争挫败少数民族的进攻,如唐太宗打败东突厥的进攻,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管理机构,如安西、北庭都护府及黑水都督府等机构的设置;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渤海郡王、云南王、怀仁可汗的册封;进行和亲活动,如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2)两宋的主要方式和特点:在少数民族进攻和民族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以议和方式缓解冲突;采用支付钱物(岁币)的办法得到边境相对安定。

  总之,唐朝以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控制和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两宋时内地政权对周边地区没有力量上的优势,控制和管理松弛,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仍然有发展。

  拓展3:关于民族融合的问题

  (1)民族融合的含义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历的进步现象,是多民族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的前提。

  (2)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

  ①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②各族人民的联合斗争。③民族迁徙。④婚姻关系。⑤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⑥统一局面或实行的有关政策。⑦民族战争。

  (3)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特点

  ①团结友好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内容。

  ②民族融合的中心内容是扩大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③民族融合促进统一,反过来统一也同样促进民族融合。民族融合体现了历史进步,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④各民族的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丰富了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

  (4)古代民族融合的作用

  ①增强了民族素质。②加强了民族凝聚力。③推动了历史进步。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巩固了的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拓展4:古代民族战争的类型及性质

  (1)民族掠夺战争。这是掠夺其他民族财富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掠夺。匈奴与秦汉之间,回纥与唐之间,契丹、女真、党项与宋之间,蒙古与宋、明之间都发生过这样的战争。

  (2)民族征服战争。这是一个民族政权为征服其他民族政权而进行的战争。如金灭辽、金灭北宋、元灭南宋等。其结果都是被征服民族政权的丧失,而不是民族的灭亡。

  (3)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这是中央政权为巩固统一反对分裂的战争。如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叛乱等。

  (4)古代民族间战争的性质,一般不用侵略与反侵略的概念来分析,但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凡实行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凡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都是正义的。分裂和民族的战争是非正义的,维护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战争是正义的。对民族征服战争要辩证分析,在征服的过程中往往是非正义的,而征服的结果是实现了的统一,客观上起了积极作用。

  释疑解惑

  1.关于民族关系的几个基本理论观点

  (1)民族的定义

  斯大林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有关论述,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2)民族压迫实质上是阶级压迫

  民族对民族的压迫,尽管是以一整个民族对另一整个民族的形式出现,但是,在实际上它主要是压迫民族中的剥削者(统治阶级)对被压迫民族中广大劳动群众的阶级压迫。民族是分阶级的,每个民族内部都有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居于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是民族压迫的较大受益者。同时,在压迫民族中,大多数劳动人民也深受民族压迫之害,因为压迫民族中的统治阶级在对外压迫别的民族时,必然要在国内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3)汉民族和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

  长期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由许多民族结合而成的大国。各民族长期共同处于一个大国之中,共同开发了广大的疆土,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发达,形成主体民族。

  在共同的发展中,汉民族给予各兄弟民族不少进步的影响,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对汉族也曾给予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祖国的广大疆土,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共同开拓、共同创造出来的,决不只是某一个民族的功劳。和汉族一样,各少数民族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缔造都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4)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和睦相处

  在中国古代历,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偏见、歧视、隔阂和战争,但也存在着友好合作关系。自秦汉以来,中国就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多民族的封建,统一局面是比较长久的,分裂局面相对来说是较短的,这就有利于各族之间发生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特别是各民族交错杂居,彼此影响,取长补短,有着相互依存、利害共同的关系。因而各族之间的和睦友好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5)关于民族英雄问题

  一般说来,凡是在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都可称为民族英雄。民族英雄的产生基本上是和民族战争的正义性、进步性相联系的。民族英雄一般具有高尚情操、民族气节、疾恶如仇、大义凛然这样一些品质。民族英雄只属于某一民族本身,在两个民族交战时,代表双方利益的民族英雄是不存在的。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对古代各族之间的矛盾和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都不称民族英雄,将民族的概念界定为中华民族,仅把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中出现的杰出人物称为民族英雄,如戚继光、郑成功等。

  2.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概况

  (1)秦朝:迁居中原人与越族杂居,中原铁器和先进技术传人越族地区,开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

  (2)两汉: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种子传入内地,西域的良马、骆驼以及各种奇禽异兽、皮毛制品,源源东来。中原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铸铁技术和井渠法也传到西域。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各族与汉族互相学习生产技术;鲜卑政权学习汉族文化,采用汉族地主阶级统治制度。

  (4)唐朝:①回纥人到中原经商的不少,一部分开始建筑宫室、城邑,有鲜明的唐朝风格。

  ②渤海依照唐朝实行州县制,农业采用中原先进技术,手工业以纺织为主,进贡的产品相当精美。渤海与唐朝贸易频繁,唐设渤海馆,接待渤海使者和商人。

  ③汉族工匠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当地丝织业水平已赶上蜀地,手工业中的冶炼业进步,出产的浪剑闻名于世。④文成公主人藏后,带去了手工艺品和多种生产技术、医药书籍,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⑤唐末契丹人逐步学会种田、纺织和建筑城郭房屋,开始农耕和定居生活。

  (5)北宋: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安定,双方贸易兴旺,使者往来不断。

  (6)元朝: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先进棉纺织技术。

  (7)明朝: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互市,修建呼和浩特城。

  (8)清朝: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边疆得到进一步开发。

  3.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的经济基础

  世界历,曾出现过许多疆域辽阔的大帝国,虽盛极一时,却没有一个能够作为统一的共同体而维持下来。

  古代的中国与上述帝国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各地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千差万别,造成了地域之间经济文化面貌的巨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要分别开发和利用不同的自然资源,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这使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众多民族和多元的文化。不同的地域与文化,既有隔阂的一面,又有互相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需要。因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得自古以来的各地区与各民族之间,冲破了山河阻隔,一直进行着日益密切的经济交流。

  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于周边地区。这些地区与汉族聚居的中原(黄河、长江中下游流域)相比,自然条件有巨大的差别。中原气候温和,土地平坦而肥沃,宜于农耕。北方民族居住的地区寒冷干燥,多草原、沙漠和森林,宜于牧业和狩猎。南方民族居住区气温高,潮湿多雨,多高山、丘陵、河流与湖泊,宜于农业与渔业。各个地区相比,中原物产较为丰富,经济文化较为发达,而各边疆地区的经济往往比较单一。

  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使得各边疆少数民族都有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中原地区进行经济交流的迫切愿望。中原地区因此也得到了自己所缺乏的畜牧业等产品的补充。这种交流既有的,也有民间的,有朝贡、赏赐、互市等各种形式。这种经济上的联系,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凝聚力,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几千年来周边少数民族都向中原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国各民族之间关系日益密切的基础。

  4.如何处理历的民族关系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除汉族以外,还有很多民族。作为一个民族,他们都是各为一个民族;但作为多民族的一个成员,他们都是中国人。因此,我们写中国历史,要注意不要使汉族人民的历史与中国其他各族人民的历史相分离。

  各民族一律平等,这是我们对待民族问题的原则。离开这个原则,我们就要犯错误。但应用这种原则去处理历的民族关系,不是用简单方法把不平等的民族关系从历删去,或者从那些不平等的关系中挑选一些类似平等的个别史实来证明这个原则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实现,更不是把历的不平等的民族关系说成是平等的。

  而是要揭露历的不平等关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的批判的态度,指出这些不平等的民族关系的历史根源和实质。民族矛盾,实质上是阶级矛盾,需要用阶级观点去分析民族矛盾。使用阶级观点去分析民族矛盾,不是要把历的民族矛盾都说成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是阶级矛盾在民族关系方面的表现,但不等于阶级矛盾。

  反对大民族主义,是我们对待民族问题的一个原则,但不能因此就否定汉族在中国历的主导作用。说汉民族在中国历起了主导作用,并不违反民族平等的原则,因为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汉族的政治特权而是它的高级的生产方法。权利是应该平等的,作用是不可能平等的。

  反对地方民族主义,是我们对待民族问题的另一个原则。但不能因此就说我国古代各民族就没有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好像解放以前,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就是一个民族大家庭而不是一个民族大牢狱。

  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但不能说在阶级社会的每个历史时期各族统治阶级之间,就没有矛盾和冲突。要着重写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也要写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在学习民族关系时,要区别各族统治阶级与人民。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各族的统治阶级常常以民族的名义发动对另一民族的战争;或者相互勾结,镇压自己民族内部的被剥削阶级。这些战争的策动和政治勾结与各族人民都不相干。但不能因此就说各族人民就只有阶级感情,没有狭隘的民族感情和偏见。由于各族统治阶级的长期挑拨,也由于地域的隔绝,言语不通,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不同,狭隘的民族感情和偏见在各族人民中间也是有的。一直到解放以后,我们还在为了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残余而进行宣传教育,何况古人。

  不要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作为外国人对待。凡生存和活动于今日中国领土以内的古代各民族,不论这些民族和当时中原王朝的关系怎样,应该承认他们都是中国人。但也不能因为同是中国人就说他们之间的矛盾不是民族矛盾,甚至可以不分是非。

  应该承认民族之间,曾经有过相互侵犯的事实,至于谁侵犯谁,不决定于民族的大小,要根据具体事实进行分析。(翦伯赞《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

  5.如何认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大都有一个封建化的过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的规律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始于南北朝时期,以后在封建社会各阶段,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突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面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开始了我国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历程。宋元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向边疆地区扩展,少数民族大多完成了封建化。

  (2)少数民族实现封建化都是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耕,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项典章制度,逐步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契丹族封建化。党项族仿照宋朝制度,建立官制和兵制,并任用一些汉人担任重要官职,接受了汉族封建文化。

  (3)少数民族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首先自身封建化是前提条件。如蒙古政权建立后,逐渐封建化,又通过一系列战争,灭西夏、金和南宋,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满族的兴起和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也是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八旗制度”,女真族封建化。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了满族对的封建统治。

  (4)少数民族实现封建化的客观作用是加快了本地区本民族的历史进程,促进了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