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卑?
自卑和自卑情结,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重要概念。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和自卑感,其实是同一种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一个人会追求优越感,是因为感到自卑,于是试图通过追求优越和成就,来消除自卑感。
当对优越感的追求受挫,自卑感就会加剧,加剧到某种让人难以承受的程度,就成为心理问题,阿德勒称之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一种过分、过度的自卑感,它有一种力量,让人们去寻求可以比较容易获得的补偿,和更加有欺骗性的满足。自卑情结的存在,容易堵死通往成功的道路。
孩子为什么会自卑?
孩子自卑,甚至有自卑情结,按照阿德勒的解释,根本原因是追求优越感受挫。那么孩子追求优越感受挫,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一些父母认为,是因为孩子在家庭之外,比如幼儿园、学校,表现得不够,没有获得足够的成功和由此产生的优越感,所以特别着力地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以帮助孩子自信起来。
其实,自卑是一种心理感受,就是“认为自己不够好”。孩子的自卑,主要并不来自在外面表现不够或者遭受挫折,而是因为父母在家庭环境中给予孩子的肯定和支持不足,经常否定、打压孩子,让孩子内心也无法产生阿德勒所说的优越感。
换句话说,特别的孩子,如果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认可,也会自卑,不那么的孩子,能够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支持和认可,也会自信。
如何让孩子从自卑转为自信?
父母否定、打压孩子、对孩子的支持度不足,会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细节,要帮助孩子从自卑转向自信,父母需要停止的负面做法,同时把这些做法转向正面。
咱们来一一列举一下,斜杠(“/“)前是需要停止的做法,斜杠(“/“)后是转变的方向:
1、父母吵架、冷战、感情不佳 / 父母相亲相爱,经营出有爱的家庭氛围——父母关系不睦,会让孩子对家庭、对父母、对自己,都缺乏信心;
2、父母不允许孩子表达意见 / 把孩子当成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允许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家里都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孩子,在外面更缺乏表达自己的信心。
3、父母不允许孩子自己做主 / 与孩子有关的事,允许孩子自己做主,鼓励他发展出强大的自我意识——孩子没有自己做主的权利,就没有办法发展出完整的自我,自我不完整的孩子,也很难自信。
4、父母经常批评、挖苦、打击孩子 / 多看孩子的优点,少挑孩子的毛病,多肯定,少批评——父母的否定直接摧毁孩子的自信,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5、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 / 调整对孩子的要求,接受自己孩子的不,鼓励他做自己——孩子总是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没有办法获得优越感,也无法肯定自己。
6、父母经常拒绝孩子的要求 / 多允许,少拒绝,及时满足孩子的要求——经常被拒绝的孩子,会认为自己不重要,需求经常被满足的孩子,很少提无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