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全文赏析!“欲把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自哪首诗?
小新 2018-12-10 15:28:08

  “欲把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话出自哪首古诗?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这类问题一般会出现在学生的语文试题中,考察学生对于这首古诗的理解!其实这句诗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雨后》,通过简短的话语,描绘出来的美景!本文我们将详细的学习一下这首古诗,了解诗中每一词每一句的含义,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饮湖上初晴雨后》!

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全文赏析!“欲把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自哪首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诱人的美景。这是一首赞美美景的诗,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写于诗人任通判期间。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不仅赋予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

  雨天时,远处的山色在雨幕中空空蒙蒙一片,就像清洗了一遍,山色一片翠绿,空气十分清新让人们感到格外舒服。

  美丽的就像古代美丽西施一样,永远向人们展示着她的美丽、动人。无论浓妆的,还是淡沫的,这样阳光,这雨雾都很适合。难怪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像仙景一样美,是没有一样宝物能比得的!

  内容讲解

  诗作者苏轼以为“文如其人”,那么此诗能成为吟咏诗篇中的绝唱,与苏轼的创作风格,与他同的情感密不可分,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诗句的字里行间,去理解,去发现。

  一、走近苏轼

  1、苏轼的文化情结

  当我们登高远望,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中秋佳节合家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禁不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徜徉在庐山风光中,会禁不住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字自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文学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词、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较高成就。苏诗现存约两千七百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在苏轼身上,有李白旷逸凡的神仙气,有杜甫执著坚守的忠义气,有白居易穷达融通的从容风度,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情怀,他是中国历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诗独具四大特点:⑴ 叙事说理理趣相谐;⑵ 现实浪漫珠联璧合;⑶ 豪放婉约信手拈来;⑷ 诗画一体自成一家。他推崇天工自然之美,并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境界。

  不知何故,苏诗用韵,总比别人自然,并且他的用韵,经仔细看来,含义更深。“东坡之以大家称,不无故也。”#p#副标题#e#

  2、苏轼的情节

  ,在当年一如今日,是一个美妙难言的都市,苏轼曾两次在做官。第一次是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任通判。第二次是元祐四年(1089),任知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冲淡了苏轼内心的烦恼和抑郁,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他更是自称“杭人”,初来便写出下面的诗句: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常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像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的胜景美名,与苏轼分不开。任知州期间,为解决淤塞的问题,他主持了疏浚整治工程,以淤泥水草筑堤,堤旁遍种花木;一到春季,桃红柳绿,莺飞草长,晓雾景韵尤其动人。这条堤后来就被称为苏堤,又叫苏公堤。“苏堤春晓”亦被誉为十景之首。

  苏轼写下了许多有关和的诗篇,不只是的山林湖海之美,也非只是由于繁华的街道,闳壮的庙宇,也是他和人的感情融洽,由于他一生较快乐的日子是在度过的。的美丽赋予他灵感,温柔的魅力浸润他的心神。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及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的诗情画意不足尽其才。

  二、走进文本

  1、诗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押上平四支韵,二四句入韵。其中“欲把比西子”一句,本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这里变通为“仄仄平平仄平仄”了,这叫“拗救”。即因本应用仄声的第六字用了平声,故把本应用平声的第五字改用成仄声。也可以看做按通常为“二二二一”的节奏变通为“二二一二”的节奏。即像音乐里的切分音一样,把第三个节奏点前移,节奏变通为“欲把//比/西子”。整句节奏点的平仄规律仍为“仄平仄仄”。

  2、诗题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诗言物,酒载情。历,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诗人文士很多,苏轼是其中的一个,而且是突出的一个。苏轼的许多名篇,都是酒后之作。诗人对景而饮,秀色可饮,景增酒趣,酒扬诗魂。

  3、诗句

  ⑴ 意象。天晴之时,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很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以绝色美人喻,不仅赋予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诗人能在寥寥四行诗句中表现此地的精粹、气象、美丽,足见功力。

  ⑵ 结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用白描和对比的方法写所见的实景,是一副绝妙好联,以其结构匀称、韵律和谐、凝炼简约将一水一山,一近一远,一高一低,一晴一雨款款道来,在韵律美中真切表现了晴日下的明艳和雨雾中的秀媚。

  “欲把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更奇峰突起,诗人通过奇妙的联想,把比喻为古代的美人西施。以西施的浓妆比晴景,以淡妆比雨景,既同前两句的实写紧密呼应,使全篇浑然一体;又传神地画出了美的风姿,意态和灵魂。与前两句的对仗整齐相比,后两句自然天成,诵读时也张弛有度,增强了表现力。#p#副标题#e#

  4、炼字

  ⑴ “潋滟”形容波光荡漾的样子;“空蒙”形容烟雨迷蒙的样子。这两个词在古代汉语当中都是属于连绵词当中的叠韵词,两个词的韵是一样的,这种叠韵词不可以拆开来理解。往往用在诗歌里面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声音上面的美感。

  ⑵ “西子”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

  思想感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诱人的美景。

  这是一首赞美美景的诗,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写于诗人任通判期间。美丽的湖光山色冲淡了苏轼内心的烦恼和抑郁,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