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在家看了万维钢的《决断力》,其中介绍了科学决策的四个步骤,觉得应用在小学上也适合,分析如下:
☞ 增加选项
如果是别人的提议,不要直接回答“是”或“否”,而要想想是否有更利于自己的选项?这适合于那些牛娃,有实力才能和学校谈。
如果是自己的选择,就尽量多几个选项,不要只盯着较热门的那些学校。但是我这里并不是赞同那种到处考试拿船票的做法,那是把压力放在孩子身上,而且很多家长是不考到一类基础班不罢手,这恰恰是给自己限定了选项。这里说的增加选项,是指家长在制定目标时应该多考虑几所学校,既要包括可以择校的民办,也要包括派位可能进去的公办。有人可能要问,是不是派位后就没机会补录到民办了。民办学校会告诉你没机会,希望你早点签。但是实际情况是民办哪有那么容易招满,补录到一类的都有,更不要说二类民办了。
☞ 用现实检验你的观点
人们常犯的错误是“确认偏差”:如果你已经“喜欢”某个选项,就可能会不顾事实地坚持这个选项。正确的做法是,向很多人寻求意见,对自己的选择前景做一个客观的评估。
现在论坛上民办火的很,其实很多人都是随大流+“确认偏差”。很多家长还有点“头羊效应”,比如某个帖子里有家长贴了张大成绩证明自家学校有大牛娃,但是同学牛并不意味着自家孩子就牛,更大可能性是大牛娃一骑绝尘,自家娃依然不紧不慢。家长要在现实中多找几个家长聊一聊,对于该校不同层次的学生状况都了解一些。特别是决定陪读的、寄宿的,因为这种选项对家庭未来三年的生活会产生很大影响,更应该多了解一些实际情况,想清楚是否值得付出代价来换取在该校的学习生活。
☞ 从长远考虑
要克服自己的短期情感冲动,从长远影响来考虑自己的选择。小学较需要克服的就是家长之间的攀比心理。家长要以孩子在初中三年的身心发展来考虑自己的选择,而不要只盯着学校的6A率。
☞ 为决策错误做好准备
每个选项都有其利弊,利弊差别过大的就不叫选项。比如万维钢举了个基辛格的例子,基辛格说他们给尼克松当国务卿时,如果想给尼克松一个选项,总是故意找两个实际上不可行的选项做陪衬。真正有意义的选项,必然是有利有弊的。比如千辛万苦进了民办,发现老师逼得紧,同学压力大,孩子都快厌学了,怎么办?派位进了不错的公办,发现联考成绩比民办低,孩子还沾沾自喜,怎么办?到了选择之后再来抱怨是毫无价值的,应该在选择之前就把这些可能出现的情况想清楚,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