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简称“中传”,位于首都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世界学科建设高校”,“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发起单位。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195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8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2个“双”建设学科,多个招生类别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两个学科入选“双”建设学科。
学校始终坚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办学思路,充分发挥传媒领域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形成了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文、工、艺、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是传媒领域的综合性大学。
建校60多年来,为党和培养了大批传媒领域高层次人才,学校毕业生活跃在国内外重要的媒体平台、党和政府部门及相关行业。
自2018年始,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深入实施本科“四个一批” 建设,即通过“关停并转一批、升级改造一批、重点建设一批、规划设计一批”,优化结构,强化优势,选择制高点,布局未来发展;贯彻落实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启动并实施本科教育质量“五个一工程”(生源、、课程、师资、毕业生)。
目前,学校有艺术类本科、自主招生、普通本科、非通用语、中外合作办学等多个招生类别,详情登陆学校本科招生网查询相关招生简章。
2019新增6个学科
今年学校对招生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配合学校“四个一批”建设,“关停并转一批、升级改造一批、重点建设一批、规划设计一批”了一些。
具体到2019年新增的普通类本科招生,包括新闻学(数据新闻报道方向)、网络与新媒体(智能融媒体运营方向)、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智能影像工程方向)、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传媒大数据方向)、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媒体技术方向)。
一、二、三志愿之间级差2分
第三志愿以后不设级差
学校一般提档比例会控制在招生计划的105%以内
在实考分相同情况下,优先录取有政策性加分的考生。若均无政策性加分,文科考生依次按语文、数学、外语、综合科目成绩排队录取;理科考生依次按数学、语文、外语、综合科目成绩排队录取。若单科成绩完全相同,学校将使用预留计划追加录取。
确定考生录取时,根据考生填报的志愿设定志愿级差,第一、第二、第三志愿之间的级差为2分,第三志愿以后的志愿之间不设级差;
已投档考生按实考分排队,从到低分按照各招生计划数顺序录取。第一志愿无法满足的考生,实考分减掉一个分数级差进入第二个志愿排队,依此类推。
同一录取时,相同条件下,优先录取有政策性加分的考生。若均无政策性加分,文科考生依次按语文、数学、外语、综合科目成绩排队录取;理科考生依次按数学、语文、外语、综合科目成绩排队录取。
志愿无法满足时,若服从调剂,按实考分从高到低调剂到尚未录满的。
学校在学生大一、大二的春季学期组织转考试。具体方式教务处每年都会发布《本科生转工作实施细则》。通常情况下,普通类之间可以互转,普通类也可以转到艺术类,但艺术类、自主招生不能转到普通类。
“校园大课程、传媒大舞台”
强化实践教学,搭建实践教学体系,以“校园大课程、传媒大舞台”为育人理念,以无形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隐性的文化课堂,通过“广院之春”、“齐越朗诵艺术节”、“中国(北京)国际大学生动画节”、“戏剧之夜”、“半夏的纪念”、“大学生广告艺术节”等一批贯穿全年,覆盖全校、(“齐越朗诵艺术节”),甚至国际间(“中国(北京)国际大学生动画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深化学习、强化实践、创新发展的实战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求知、求美、求乐的浸润中激活其创造的潜能,充分体现出“时时皆育人、处处皆课堂”的意义和价值。
目前,学校设有校外实习基地200多家,学校各逐渐把“深入业界的实践锻炼”纳入自身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定期派出实习队伍奔赴各地传媒实习,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空间育人”的育人模式贯穿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和层面中去,搭起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建校以来向“三台五社”输送大量人才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传媒大学向“三台五社”输送了1904名毕业生,其中中央电视台525人,新华社380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368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356人,人民日报社119人,中国日报社87人,中国新闻社41人,光明日报社28人。其中,有96名2018届毕业生到中央级媒体就业。
2018届本科毕业生中,有365人国内(占19.08%)。2018届硕士毕业生中,有44人国内,其中34人考取本校博士研究生,10人考取外校博士研究生。
中国传媒大学2018届毕业生中,有300名本科毕业生和14名硕士毕业生出国(境)留学。留学目的地排名前三的或地区为英国、美国、中国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