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部发布了“双”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网友们炸开了锅,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原来不少高校的特色没有进入双建设,反而一些并不是很有名气的进入了名单!!!以山东大学为例,山东大学作为驻鲁高校的“扛把子,素来有“文史见长”之称!但在学科建设名单中出现的却只有数学和化学……
9月21日,教育部发布了世界大学和学科(下简称“双”)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山东大学作为驻鲁高校的“扛把子”,在学科建设名单中只有数学和化学上榜。不少山大师生、校友的朋友圈中“素来文史见长的山大文史学科怎么没选上”的声音铺天盖地。在遴选标准中,“战略、行业急需、不可替代”3个关键词十分醒目,对比与山大层次差不多的高校,大部分也都是理工类学科入选。有高中学生家长表示,这对学生报考和未来就业都有的指导意义。
“”学科重在“建设”是动态过程而非结论
在“双”建设名单中,驻鲁高校入选学科建设名单的分别是山东大学的数学、化学,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科学、水产,以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不难看出,上述6个学科全部为理工类,山大不仅素来见长的文史类学科“全军覆没”,山大校友印象中属于强项的材料和医学类学科也未上榜。
上榜学科中能找到什么规律?在此次公布的学科建设名单上,北大上榜学科41个、清华37个、浙大18个、复旦和上海交大各17个。北大41个学科中,文学、经济、历史、哲学、管理等类别的学科有18个,物理、化学、工程、医学等类别学科23个。其他高校也是理工类学科占据大半江山。
入选学科相对较少的很多高校,则更是理工类学科的“天下”。与山大层次差不多的高校,例如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入选学科总数虽然都比山大多,但只有吉林大学入选了一个考古学,其余学科全都是理工类。
实际上,山大的学术水平并不弱,在今年7月的中国内地高校ESI综合排名中,山大以16个学科进入前1%的“战绩”排名内地第10,国际排名314位。
综合实力不弱,为何只有两个科目上榜?有业内人士表示,一所学校不可能把学科都办成世界,并且此次公布的学科建设名单,重在“建设”,而不是“被认定为学科”,这是个动态过程。但入围较少的这一现状,仍值得引起学校重视和反思。
“战略”是遴选学科重要标准
让山大人引以为豪的文史没能入选,那么学科的遴选标准是什么呢?有关部委给出的答案中,包括了“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特别是反映人才培养和学科水平的评价,酌情参考国际评价,统筹考虑战略、行业区域急需、不可替代性等因素,论证形成学科建设高校认定标准”。其中“战略、行业急需、不可替代”3个关键词十分醒目。
在遴选认定过程中,要鼓励和支持高水平建设,“双”建设的目标是进入世界大学和学科前列或行列,是冲刺性工程,重在扶优扶强、需要坚持、鼓励、支持高水平;服务重大战略布局,把重大战略布局作为遴选“双”建设高校的重要因素,发挥“双”建设对区域、行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扶持特殊需求,对于经过长期建设、具备鲜明特色且无可替代的学科或领域,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但在第三方评价中难以体现的高校予以扶持。从这一角度来看,或许也能理解为何山大等高校的其他科目暂时未能入选。
对于不少高中学生和家长来说,学科建设名单的出炉,对未来选报和就业方向有了的指导意义。近日,多个机构联合发布了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人群画像报告》,其中就业较难的5个包括历史学、经济学、土木工程、美术学和工商管理,而历史学则摘得较难就业“桂冠”。
延伸阅读
山大“文史见长”美誉可追溯至上世纪30年代
外界对山大的总体评价,素来有“文史见长”之称,这一美誉是怎么来的呢?山大校友茶座曾对此进行过探讨。
“文史见长”的美誉主要奠基于青岛时期,也就是上世纪30年代。上世纪50年代山大自青岛搬迁至济南前后,由于历史学科紧跟政治形势变化,在青岛时期厚重积淀的基础上,实现了井喷式繁荣。#p#副标题#e#
曾任《文史哲》杂志主编的王学典教授是山大自己培养的史学家,他曾撰文表示,上世纪50年代,文学院的“冯、陆、高、萧”,历史系的“八马同槽”,这12位教授全部是从校外过来的,没有一个是山大自己培养出来的。但改革开放后的30年,山大成长起一代青年学人,各个学科、领域、方向上都出现了带头人。
王学典认为,山东大学文科在上世纪50年代的辉煌(包括在上世纪60年代的发展),以及后来的所谓中衰,是成于意识形态,也毁于意识形态。
在上世纪50年代特定的政治氛围下,政治与学术,这两种因素恰好在山东大学达到某种平衡,这种平衡又恰好为时代所需,而当时没有一所大学是如此,所以山东大学远远地把其他实力更强的大学抛在后面,从而独领风骚若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