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主要内容,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少同学表示现在又不说文言文,还有学习文言文的需要吗?答案是当然,文言文是前人的结晶,我们应细心揣摩。取之精华,弃其糟粕。也是我们了解古代文人生活,社会背景、性情的一种方式。同时,学文言文我们犹如穿越到几百年、几千年前的中国,也增加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一、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 、多朗读。通过朗读培养语感。2 、多背诵。通过背诵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3 、勤做练习。掌握常用文言词和特殊句式。4 、勤查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文言文翻译书是收藏工具书。
二、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 会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重点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一些特殊句式。
(1)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例如: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一词多义: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3)古今异义词: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 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 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 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
(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
A、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词化了。
B、形容词用作动词
C、形容词用作名词
D、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一般来说,其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就是动词活用为名词了。#p#副标题#e#
E、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道遇水,定伯令鬼走。(《宋定伯捉鬼》)道:名词用作状语,意为在道上、在途中。
2、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或依据,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用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表示工具,意思是用箕畚装运土石。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法:表示行为的凭借,意思是依照法令、按照法律。石青糁之(《核舟记》)石青:用石青。
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是用比喻的方法修饰动词“坐”,表示状态,意思是像狗一样地坐。
4、时间名词作状词,表示时间,如:日扳促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用在动词前,有“天天”、“每天”的意思。
F、使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G、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5)、常见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加以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常见的形式主要有:
1、……者,……也。(“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
2、……, ……也。(主语后面不用“者”)
3、用“乃”“则”“即”“为”“则”等帮助判断。
4、文言文中也有用“是”表示判断的,这是较为晚起的。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三)倒装句
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主要包括:
1、谓语前置(主语后说)
2、宾语前置
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3、介宾短语后置
(四)被动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我们叫被动句。
1、用“为”“为……所”“见”“于”“被”等标志词表示被动。
2、不借助被动词,概念上表示被动。
(6)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