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小编为大家分享十六届叶圣陶杯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作品选之《犹似惊鸿照影来》,作者是来自广东东莞东华高中高一的李然,希望各位读者在阅读完本文之后,能够有所启发,当然如果能够在文章中获得写作思路或者写作经验,也是很不错的哦!
犹似惊鸿照影来
□ 李 然(广东东莞东华高中高一)
曾听藏区虔敬的喇嘛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前往布达拉的路上,如果有磕长头的信徒在朝圣路上不幸去世了,他的同行者都会替他将头发和牙齿带到大昭寺,这样方才得以没有遗憾地瞑目。”站在江山壮阔里,不禁讶然这样充满信仰的灵魂……我沉思着一个恍如哲学的问题,我究竟有没有对于何物有着辛波斯卡式的一见钟情、无比深爱,成为人生的较高信仰呢?
海子以诗歌、王位、太阳为幸福;罗塞蒂独爱昼之日、夜之月、卿之永恒。而对我而言,恐怕只有文学了罢。人生在世,去若朝露,魂归文学,哀我何悲,惟愿修得“渊云之妙墨、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之境,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骨髓里仿佛浸染了文学的元素。它们,犹似惊鸿照影来。
是弥漫着丝绒般的咖啡香的文艺书店。
记得孩提时,被爱读书的外公牵到图书馆,他看古文看时报,我在一旁看童话和绘本。“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我的启蒙教育也烙上了图书馆深刻的印记。待我年岁渐长,放学后独行至图书馆也成了日常功课。忽有整天,侧门开了一家书吧,我被那里研磨可可豆烘起的一片醇香的空气吸引过去,映入眼帘的格律宛如荷兰画家勃朗宁笔下沉稳的色调,书列整齐如梯,又似迷宫不知其所止。
邂逅了李清照,在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时候。无意中抽下一本线装书,就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当时煞是艳羡可以清高傲气得像“何需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又可以以《词论》之才学批评诸位词坛领袖,但又隐约透着些许“袜脱金钗溜,和羞走”的娇羞的姐姐。未悟透她的人生,她的销魂。只是文学确乎是陪在我童年的老记忆,粲然似惊鸿。
是木樨垂露的秋天的早晨。
秋天的天空,明净而高远,蓝色的书页在头顶翻过,越来越淡,越来越轻。气温渐渐地落下来,消失了从东南沿海吹度而来的季风,但秋风在南方小城也是异常温驯。空气中送来木樨的甜香,一缕一缕勾入鼻息。秋晨读书,人间美事也!我愈喜研学文辞,每于精彩之处,拍案而起。看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却只有残阳照孤影、牡丹染铜樽、满城牧笛声,文字肌理中的生命感染力将心境烘得无比凄悲。
古人说:“书卷多情似故人”这话不假,秋日的早晨,与鱼玄机一见如故。虽无其从长安诗童到父亡到温飞卿门徒到李子安之妾,后来李子安正妻将她逐出李家不让这一对璧人再见这段曲折到令人心碎的经历;但或许性情中人,或是阳春白雪的知音,我很能理解鱼玄机,包括她回观时撞见仕女绿翘与她深爱的较后一个人——乐师陈飞亭云情雨意,耳鬓厮磨时,一气之下杀死绿翘。“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这是你的诗啊,这样才华横溢的女文豪终流尽女儿红,但她的生命张力,美如一瞥惊鸿。
是一蓑烟坐看云起的幽谧山林。
路,越走越远,跋涉、沉思、求索,不觉有余事之顷刻,那湖文学的水,已在心中长成一片汪洋,浸润前方,充盈梦境。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淡烟疏柳媚睛滩、人间有味是清欢。我愿生活在古代,因为古人的心没有那么多物欲横流,而是更多表达自己的真诚。我想,我会做一个不科考的读书人,在山岭建一座小木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时不时,约三五好友,在大地显示出复苏的葱绿、回归的幽蓝的时候,喝着浮有雪沫乳花的清酒,吃着春天新生的蓼菜与茼蒿,吟诗作对,岂不妙哉?
文学是一座乌托邦。如一轮明月,可致逸,可遣怀。像寂然中的空灵鼓,清晰、笃定、念念回响,“此心安处是吾乡啊”,你们,犹似惊鸿照影来。雕镂人心、篆刻山河,永不漫漶。
眼前的文字模糊成铅块,恍然间,回到了长路蜿蜒的川藏公路,胜景疾如旋踵,西风逍遥,沿路摘下江山妩媚,一并庆祝倾城时光。
(指导教师:陈 坤)
【点 评】本文以令人震撼的朝圣者的故事引出话题“信仰”,进而点出“文学,是我的至高信仰”这一中心。接下来,文章从三个方面带领读者开始对文学的体验之旅。“弥漫着丝绒般的咖啡香的文艺书店、木樨垂露的秋天的早晨、一蓑烟坐看云起的幽谧山林。”思路清晰,选取的意象独特而富有诗意,展现了作者对文学的独特体验。尤为值得赞赏的是,结尾部分,作者既谈到对古典文学的感悟,又触及对当下的思考,在喧嚣的当下,寻找属于自己的乌托邦。这,大概就是文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