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诗词,除了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还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作者想要说明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活动。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作品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本文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位网友对于苏轼的《定风波》一词的赏析,看看这位读者是如何赏读这首宋词!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首诗,品味其中的韵味吧。
这首词写于1082年三月五日,当时他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任团练副使,这也是第三个年头的春天了。他与朋友一起春日出游,他总是喜欢与自然亲近,他爬山,忽然下起了大雨,因为都没有带雨具,别人都感到很狼狈,很扫兴,但是他却没有这样想,依然兴致不减,后来当然雨过天晴,他联想到自己人生过往,又想到遇上的大雨,不禁感慨丛生,毅然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
可以说这里自然界的一场风雨寓意着他的一生的风雨坎坷,在命运的风雨吹打里,苏轼不也是在一直这么泰然前行吗?他总是那么遇事泰然,在哪里都能找到乐趣。这就是豁达!
说到雨,许浑有“山雨欲来风满楼”说的是紧张,韩愈有“天街小雨润如酥”写的是清新,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寄的是思念,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发的是怀古幽情,李煜有“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记的是梦里江山,李清照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诉的是凄婉。
而苏轼在这里,却写出了雨的另一番境界,在这里雨里,他走出了自己的乐趣,自己的人生。在这里雨里,他发现了人生的滋味,或者说这雨里,包含着他的人生,万古的哲理。朋友,你见过这样的雨吗?在这样的雨里,前行,你还会还狼狈吗?恐怕那难堪早就一扫而光了吧。
东坡在这雨里,怎么样呢?何妨吟啸且徐行。吟笑,徐行,别怕,任!几个字写出了苏轼的姿态,这既是自然界的风雨,又是苏轼人生中的坎坷,他的人生态度一如现在风雨中。雨中的清凉,任我逍遥,有雨何惧,有风何忧,我只要一袭蓑衣,竹杖,芒鞋,就足够了,那,这不是也很好吗?风雨又能耐我何?一会天不也就晴了吗?风雨总有不下的时候,我苏轼照样游我的山,看我的水。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那这微冷是清凉多一点,还是寒冷多一点?东坡没有细说。山头斜照却相迎。那你看,大自然总是有情,在我微冷之时,给我阳光。我应该感谢自然,享受这阳光。自然界总是会有风雨,也总是会有晴天,这正如人生,如它,几多风雨几多愁,所以我劝大家,还是不要罔自苦恼了吧,看开些,看淡些,人生就会少些愁苦。多些幸福。
苏轼在这首词里,是在写风景,写游山,可是也在写人生,在抒情怀。那种景在他的笔下就是下雨,也很美,让我们感悟良多。#p#副标题#e#
想着苏轼,他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他曾先后在凤翔、、密州、、湖州等地任职。后来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又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后又出任、颍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也就是海南岛)。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但于途中在常州病逝。总在奔波沉浮中流浪,但是他却从来没有低下头,沉沦,向命运有过屈服。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从这几句能明显看到功东坡在道中遇雨之后的从容淡定、坦然自适。但坦然之后却又再无其他。既没有对狼狈的同行者进行揶揄嘲讽,也没有抒发雨过天晴的愉悦,连天晴都说成了“也无风雨也无晴”。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天没有下过雨,雨没有发出过“穿林打叶声”,东坡也没有在雨中“吟啸徐行”过……他是那么的从容。
说到这首词的特色,那是苏轼的过人之外,他在这首词的落脚处留了白。他是那么淡然,好像把一切都放下了。如佛家说的,把一切都空了,连空都空尽了。这才真是大彻大悟呀。不过你也别以为苏轼消沉了,跳出三界外了,没有,他依然要吟啸徐行,这就是苏轼的达观。他独有的一生。
我们说,音乐中的留白是为“此处无声胜有声”,国画中的留白是为“此处无物胜有物”。创作者之所以留白,是相信他留的白会由听者、读者自动填充,用心去填充。这是他和我们的默契,像一种隔绝时空、不定身份的游戏。
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词里的“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这些风雨能把我怎么样呢?也无风雨也无晴,不是有那句吗?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