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诗词,你也可以像放电影一样,跟着作者的眼睛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本次我们就来赏析白居易的《观刈麦》,白居易的表达叙述能力很强,而且诗词也不是的晦涩难懂。观刈麦中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也是很直白的表现出了农民耕作的场景。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赏析一下这首诗的含义。
白居易是一个叙事的高手,往往通过不同场景的镜头组合与转化,就能清晰地勾绘出鲜活的画面。虽然是文字的表述,但令人读来,就像是在看电影一样生动。因此,白居易的叙事诗成就很高,他的《琵琶行》《长恨歌》都是叙事诗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今天,带大家去田间地头,看一部关于农民割麦的“电影”吧。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白居易《观刈麦》
今天的这首诗叫做《观刈麦》,“刈麦”的意思就是“割麦子”。诗一开篇就交代了行文背景:“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五月是麦收的季节,是农忙的时刻,一场南风吹来,小麦在地里便黄灿灿的一片,于是农民忙碌的身影就晃动在田间。这是一个夏收场景总的交代,极富画面感。接下来的八句镜头推开,展示了一幅辛勤劳作的画卷——收麦图。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农村的人都被调动起来了大家一起参与到割麦这件大事里。媳妇和婆婆扛着盛着饭食的竹器,小孩拿着水壶,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的丈夫、儿子们送吃送喝。而这些男人们在干什么呢?原来他们正冒着酷暑,争分夺秒地在抢收。泥土已经被晒得直冒热气,熏蒸着双脚,背上烤着火辣辣的阳光。这就是今天的金句,写出了天气的极度炎热。但这些割麦的男子却感受不到炎热,因为他们已经累到筋疲力尽了。他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为了珍惜白天,收割完的麦子。
接下来,白居易刻画了一个特写镜头——一位贫苦的拾麦者。“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在忙碌的收麦图里,突然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一个贫穷的妇女,怀里抱着孩子,左手提着破破烂烂的筐子,右手去拣拾遗漏在地上的麦穗。那么为什么她们要去拾麦穗?因为家里的田地已然抵了税收,没了粮食和食物,只能拾些麦穗来填饱肚子。
如果收麦图表现的是苦,那么拾麦图无疑是在表现悲。收麦虽然辛苦,但毕竟还有粮食可供糊口;而这些可怜的拾麦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究其原因,全是因为赋税过重。
白居易不是一个单纯的看客,可贵的是,他看到了这两幕场景,在思考的同时,对自己进行了反省:“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他内疚自己不干农活,却安享着三百石的俸禄,年底也不用担心粮食不够。而这些较辛苦的种粮人,一年到头下来,甚至会因为赋税太重,吃不上自己种的麦子。每每想到这里,白居易便感到深深的惭愧与自责,难以释怀。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意思是,双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这句话选取了割麦人身体上的两个部位,从他们身体器官的感知,写出了天气的炎热,也道出了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但这句的作用是在为后文做铺垫,尽管天气如此炎热,他们仍然在努力劳作,写出了农民生活的艰苦,令人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