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什么是散文化的小说?如何提炼散文化小说的主题?
小蜜蜂 2019-12-10 10:32:26

  散文化的小说,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就是鲁迅先生的《故乡》,还有高中学习过的《边城》,因此可以这样说,散文化的小说多在叙述场景,对于故事中的主人公的一些表现和对话描写的比较少,我们可以从描写的这些场景中来推测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这便是其中比价鲜明的一个特点,那么在高考中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散文化的小说,这样的类型的小说我们该如何提炼其主题呢?下面伊顿教育老师就给各位考生进行拆解和分析。

什么是散文化的小说?如何提炼散文化小说的主题?

  2016年,高考语文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采用的文本便趋向散文化。2017年起,该类阅读的考查方式由选考改为考试,文本继续趋向散文化,例如林徽因的散文«窗子以外»、李娟的散文化小说«我们的裁缝店»。2019年,高考语套卷均用了散文化小说。这些文本都有共同的特点:故事性不强,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不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不追求典型的人物刻画;注意环境描写,追求意境的营造;语言追求平淡自然。简而言之,这类小说不再遵循古典小说重叙事的传统而以抒情为主导,呈现出“情节淡化、结构散化、人物虚化、情绪浓化”的特点。

  散文化小说借鉴了散文“形散神聚”的写法,但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散文刻画的人、物都是真实的,作者在叙事、写景中倾注了真挚的感情,作者还通过直接抒情或议论来点明主题。而散文化小说刻画的人、物大多是虚构的,作者只能借由作品中的人物在叙事、写景中倾注真挚的感情,也只能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在文中的抒情或议论来间接表达主题,这无疑加大了考生理解小说主题的难度。所以考生阅读此类小说时,既要立足于小说文体,又要对其散文化的特质有所观照,才能助力自己理解文本主题。

  那么,怎样才能而且准确地揣摩散文化小说的主题? 考生需要明确一点,散文化小说虽然采用了散文的一些创作手法,但它本质上仍为小说,所以可以借鉴以下几个揣摩传统小说主题的方法。

  一、抓故事情节

  这种方法适用于有连贯的故事情节的散文化小说,故事情节包括起因和结果,有的还有高潮。小说人物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与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有密切联系,彰显了作品主题的价值。

  1.抓住主要人物的遭遇去揣摩小说的主题。例如,2016年卷Ⅱ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战争»(迈尔尼著),主要通过叙述男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我”在战争中受伤→战争使人失去健康;“她”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战争使人失去亲人;炮弹轰炸让“我”永远失去了“她”→战争使人失去恋人。这三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表达了人们的“厌战”思想。

  2.抓住小说的主要情节去揣摩小说的主题。例如,2017年卷Ⅰ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天嚣»(赵长天著),主要写了饱受“口渴”痛苦的试验队员们与一位蒙古族同胞在风沙肆虐的困境中互相救助的事情,讴歌了人们在困境中顽强面对困难并乐于助人的精神,宣扬了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的思想。

  3.运用由果溯因法,抓住造成小说结局的原因去揣摩小说的主题。例如,2019年卷Ⅲ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著),梨花屯挖沟的结局是填沟。梨花屯六个生产队的社员们为什么要填沟呢? 因为“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所以社员们把沟填平,恢复了原来的四十亩良田,种上庄稼来增收粮食。小说正是通过老车夫讲述填沟的原因,揭示出不从实际出发是改革初期走弯路的深层原因,这正是小说的主旨之一。

  二、抓作品人物的关系

  这个方法适用于在人物对话中展开故事情节的散文化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围绕某个事件展现出来的。主要人物的言行,往往能够体现对特定社会环境的客观认识,是作品的主题所在。

  1.如果作品的人物呈现出正反形象,则抓住人物之间的对立关系去揣摩小说的主题。正面人物形象能直接体现小说的主题,反面人物则起到补充小说主题的作用。例如,2019年卷Ⅰ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理水»(鲁迅著),围绕如何处理山泽之事,水利局的处置意见主要分为两大派,一方是以大禹及其随员为代表的“导”法改革派,另一方是以大禹母舅的干儿子为代表的“湮”法保守派。究竟孰对孰错? 关键看方法可行与否,而且可行的方法应基于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小说交代了前者提出的依据是“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而后者提出的依据是“湮是老大人的成法”“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照着家法,挽回家声”。由此可见,前者居于对实际情况的调查,方法可行;后者居于对旧法与声誉的维护,不思改进,方法不可取。小说正是围绕事件“如何理水”,通过观点对立的两大阵营在对话中的交锋,深刻折射出改革所受的阻力,讴歌了不顾私情、不畏既得利益者的锐意改革的精神。

  2.如果作品的人物无正反形象之分,但围绕事件却存在的矛盾冲突,则抓住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去揣摩小说的主题。例如,2019年卷现代文阅读«表妹»(林斤澜著),小说中的城市表姐与农村表妹都是勤劳的人,但面对“勤劳致富”一事,她们之间存在的矛盾。小说前面的对话集中反映了表姐因自己在城市工作而充满优越感,表妹也表达了羡慕之情。但小说后面的对话却集中反映了表妹不因自己生活在农村自卑,因为她洗衣与踏缝纫机搞了承包制,挣的钱比表姐挣得还要多,表姐反倒羡慕不已,甚至渴望能早日加入农村承包制的劳动行列来。小说正是围绕“勤劳致富”的事件,抓住了这对姐妹之间的矛盾关系,描述了她们前后不同的表现,肯定了“勤劳致富”的观念,讴歌了改革开放推行的承包制给农村带来了勃勃生机。

  三、抓重要的语句

  散文化小说的主题虽然不像散文那样靠作者直接议论或抒情点明,但借助文中的重要语句还是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来,如能体现人物强烈感情或观点的句子、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等。因此,阅读时要善于抓住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或段落,一一揣摩,这样有助于归纳文本的主题。简而言之,就是从蕴含主旨的重要句子入手揣摩小说的主题。例如2019年卷Ⅱ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小步舞»(莫泊桑著),倘若能抓住以下语句,就可以帮助读者揣摩主题:

  “……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我就跟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小说开篇就点出某些小事让“我”感伤。

  “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老人的话语,表明这座上个世纪的花园现在是他们夫妻俩日常活动的场所,它能减轻时代变迁带给他们的痛苦与无奈。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我”的感想,“我”为眼前跳小步舞的这对老人感到悲伤,因为虽然小步舞已经过时了,可是他们还是留恋过去的时代,这让人觉得可悲又可笑。

  “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了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我”的猜测,苗圃被铲平了,象征着那对老人无法再继续重温过去时代快乐的跳舞时光,时代变迁带给他们的只有无尽的痛苦和无奈。

  综合以上这些重要语句表达的意思,可以概括出小说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曾经美好的事物与生活无法保留,一味留恋只能徒增痛苦与无奈。这让作者充满同情,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四、抓烘托手法

  小说中的烘托手法常见于对环境的描写,对主题有烘托的作用。

  1.以社会环境的描写烘托小说的主题。例如,2016年卷Ⅱ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战争»首段就交代了社会背景:“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本文用短短的几十个字开篇,交代了“战争”的时代背景,并表明了“我”对战争的“失望”态度,初步揭示了“厌战”主题。

  2.以自然环境描写烘托小说的主题。2017年卷Ⅰ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天嚣»,题目就交代了自然环境,“嚣”表明了环境的恶劣;其次,小说开篇就交代了“天嚣”的具体表现———风狂、沙虐、缺水。这些描写进一步展现了自然环境的凶险艰苦,烘托了这支试验队顽强的精神,也烘托了后面试验队在干渴无力的情况下仍然拼尽全力援救弱者的可贵品质。

  五、抓人物形象

  重在写人的散文化小说,可以通过抓住人物形象来揣摩主题。因为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和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作品主题所要展示的内容。例如,2019年卷的现代文阅读«呼兰河传(节选)»(萧红著),“我”以儿童的视角叙述了几件日常生活之事,刻画了底层劳动人物冯歪嘴子的形象:他任由我家后园种的瓜秧爬上他的磨坊,常年与拉磨的小毛驴为伴,常与我的祖父拉家常,常免费给我“粘糕”吃。可见冯歪嘴子为人善良又寂寞、勤劳又大方,使得“我”愿意亲近与同情他。这就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其实,如何揣摩出散文化小说的主题,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不论如何,考生日常只有多阅读、多体会、多练习,才有可能达到揣摩出文章主题的水平。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