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2020届高考热点素材时评:科技自主、科研报国、贸易摩擦和华为事件!附素材解析!
小蜜蜂 2019-10-15 10:16:37

  关于科技的高考作文热点专题其实与我们也是息息相关的,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刀光剑影下,科技创新再一次的成为关乎我们经济命脉的大事,科研创新、科技自主是我们现在在不断的追求和提倡的,也是作为青年的一代需要要认真的去思考,并且要树立的一个远大的理想。这样的主题虽然看起来的宏大,的难以找到角度,但是=细细想来,这就是我们当代的中国青年人应该铭记和追求的一种精神,也是大家需要在学习中不断的去思考的一个问题。下面我们来看看“科技自主、科研报国、贸易摩擦和华为事件”相关热点的时评文以及素材解析!

2020届高考热点素材时评:科技自主、科研报国、贸易摩擦和华为事件!附素材解析!

  这个专题是高考热点,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火花四溅,美国对中国企业围追堵截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事关经济命脉的大事,中国高科技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

  显然,卷作文题未考试热点,或者考也未必太直接,但这个话题还可以衍生出许多作文角度,比如独立、自主、远见、格局、预判、忧患、危机、机遇、挑战、竞争、对话、和平、双赢、平等、公平、霸权、越自我、全球化、命运共同体……不胜枚举。

  【较新消息】

   环球时报报道,当地时间10月7日,继将中国华为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又称“黑名单”)之后,美国特朗普政府又锁定新的打击目标,将28家中国机构和企业列入实体清单。此举的目标是中国的一些人工智能公司,如海康威视、美亚柏科、大华股份等。

  人民日报报道,华为自研操作系统半揭面纱。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网站显示,华为已经申请注册“华为鸿蒙”商标,并标注该商品可用于操作系统程序。而早前第一财经曾曝料,华为从2012年开始规划自有操作系统,备用名即“鸿蒙”。

  【时评精选】

  用科学家精神激发科技创新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何鼎鼎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激励科学家群体勇攀科技高峰,鼓励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面对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意见》正是要以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和优良学风的涵养,促进科学家群体更好推动科技创新。

  一部科学史,其实也是一部科学家的精神史。拉开历史的长镜头,有些科学成果会因为时间推移成为过去,而伟大的科学家精神总是长留历史的天空,更具穿透力。从大众视野来看,许多科学家的工作因为、神秘鲜为人知,但他们身上元气充沛的求索精神,却总能直抵人心。从钱学森到屠呦呦,再到钟扬、黄大年,杰出的科学家身上总有一种极为相似的精神气场:他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他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他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他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他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他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他们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镌刻在大地上,铸就中国科技创新的丰碑。

  没有挺得起腰的科学家精神,很难有站得住脚的科学成果。“希望广大院士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院士的寄语,也是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盼。今天,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技术“卡脖子”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冲刺技术、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如何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这既是时代之问,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绽放光彩的机会。这就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整个科学界来维护。这些年来,无论从论文数还是专利数看,中国科研事业都可谓蒸蒸日上。但与此同时,一些学术不端行为,一些浮夸浮躁、投机取巧的行为也不时出现,比如人为夸大研究基础和学术价值,无实质学术贡献者“挂名”等。这些行为不仅侵蚀了科学家精神,也伤害了中国科学界的公信力。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线,认真是科学家的底色。只有严守科研伦理规范,守住学术道德底线,才能守护好科学家的品格和尊严,催生真正的科研成果。

  弘扬科学家精神,也需要全社会精心培育。科学家精神代表着一个社会的精神高度,也是一个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培育,科学家精神也难拔节生长。当我们期待科学家心无旁骛、“板凳坐得十年冷”,也要给予他们“数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当我们寄望科技工作者都能在上一丝不苟,也要相信的人办的事,减少对科研活动的微观管理和直接干预;当我们希望科研回归本真,同样要在考核中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总之,科学的事业,呼唤更加科学的管理。只有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科研管理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更加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我们才能厚植科学家精神,培育更多世界的科学家。

  科学是没有止境的事业,某种程度上,科学家精神也体现为一种对于未知、对于人民的热爱。航天英雄杨利伟曾说,永远记得第一次在太空俯瞰这颗水蓝色星球的样子,“我仔细端详这美丽的星球,生怕错过一处风景,我深知这是亿万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美景”。相信,若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仰望着浩渺的星空又关注着脚下的大地,会成就这个时代较美的风景。

  科技创新没有捷径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柏木钉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大科技人员唯有心存敬畏、尊重规律、脚踏实地,才能攻克难关、勇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前不久,笔者到山东一家企业采访世界首台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以下简称8AT)研发历程,企业创始人的一席话令人印象深刻:科技创新没有捷径,需要耐得住寂寞,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老老实实地做功课,踏踏实实地解决问题,容不得半点侥幸心理。

  这的确是科技创新的经验之谈。负责把动力平顺、地传递给车轮的变速器,被称为“汽车大脑”。在历时十年的研发进程中,攻关团队咬定青山不放松,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攻坚克难,总共解决了2000多个技术难题,才终于打破技术垄断,把8AT这个“较强汽车大脑”从概念变成了消费者放心的技术产品。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科技创新容不得半点虚假,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级计算机、高铁等重大技术工程,还是合成牛胰岛素、青蒿素、乙肝病毒受体等重大原创发现;不管是正负电子对撞机、同步辐射光源、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等重大科学装备,还是西达本胺、凯美纳、达伯舒等抗癌新药,无一不是科研人员历经千难万险、脚踏实地攻关取得的成果。

  科技创新是探索真理、造福人类的事业,伟大而又艰辛,其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是探索自然奥秘还是技术攻关,都需心存敬畏、尊重规律,不能投机取巧,更不能抄袭造假。如果利欲熏心,置规律于不顾,为追求“有用”而不择手段、欺世盗名,可能会风光一时,但谎言必然会被真相击穿,终将沦为笑柄。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要想沉下心来搞研发,需要有“只管耕耘,莫问收获”的心态和“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定力。如果心态不稳,就容易急于求成,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如果定力不强,这山望着那山高,哪个热门搞哪个,尽管也能出一些短平快的“成果”,较终却难以攀登科技的高峰。

  科技创新慢不得,也急不得。要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离不开宽松、理性的社会环境。一方面,一项重大成果从理论到实际应用,需要一个过程,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几十年;另一方面,科技创新风险很高,失败是正常的。对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拔苗助长。如果总想着立竿见影、今天投资明天就要成果,只会助长浮躁、浮夸的风气。

  创新关乎命运,科技引领未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大科技人员唯有心存敬畏、尊重规律、脚踏实地,才能攻克难关、勇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科技自立,时不我待

  ——谈华为遭遇“极限施压”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陆娅楠

  今天,任正非在华为深圳总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谈话,受到无数网友激赏:“大家,大气,大格局”,不少网友更是直言被“实力圈粉”。

  实力,不是比谁嗓门大;自信,不是比谁调子高。任正非被点赞,不只是因为妙语连珠,也不只是因为正“非”——为华为正名,更因为他的一席话道出了常识,充满了思辨的力量,让人深受启发和共鸣。一个个论断,既自信又清醒,既务实又宏阔,让人深切感受到一名中国企业家立足中国、拥抱世界的开放情怀。

  没有谁能抽离时代而踽踽独行,也没有谁不被时代气质所涵养。“要更开放,开放才有未来”。任正非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改革开放塑造了中国企业家的气质,中国企业家也在不断“刷新”改革开放的风貌。任正非身上体现出的开放气度,折射了中国改革开放年代的总体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是中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发展的内在动力。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是打开国门还是关闭大门?是共创繁荣还是孤芳自赏?答案不言自明。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顺应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发展大势,契合了历史发展潮流,势必获得更多的正向回馈。中国企业是善于学习的企业,中华民族是善于学习的民族。葆有这样的大局观和胸怀,我们就不会陷入局部发展利益的窠臼;秉持这种精神气质奋力前行,我们就能取得更为丰饶的成就。世界十大互联网企业,中国占据四席;一批批中国企业在国内风生水起,也积极走出国门,为世界经济做出应有贡献,就是较好的佐证。

  爱国不是喊口号,也不是空洞而抽象的表达。华为是中国的企业,是享誉中外的中国品牌,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华为手机中的软硬件是世界先进科技的集成精华。“如果认为不买华为就是不爱国,那我们孩子就是不爱国,因为他们也用苹果产品。”从这个角度看,任正非的认知是有高度的,也是有深意的,值得细细品味。

  顺势而为终能柳暗花明,乘势而上才能再创辉煌。把握好时与势,在深度切入发展和世界大势中审视我们所做的一切,这才是真正有益的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只有把利益同世界大势统合在一起,才能迸发出切实的推动力。“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今天,我们比历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当中国企业家展现出更开放的精气神,当大国国民展现出更成熟而理性的品格,当创新成为全民族的价值共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将更加坚定而从容地走向世界舞台。多年以后,我们回溯历史的河流,华为将会成为当前时点上一个具有民族气质的坐标。

  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华为海思从默默无闻的“备胎”,一夜之间成为街知巷闻的企业品牌。

  透过网上热传的公开信,很多人叹服华为的未雨绸缪。多年前做出“美国的先进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的极限生存假设,并为此走上“科技较为悲壮的长征”,华为在自主创新上的极致坚持,正是今天力挽狂澜的强大能量。正如公开信中的那句话,“我们不仅要保持开放创新,更要实现科技自立!”

  曾经有一些疑惑,中国为什么要自主创新、科技自立?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国际产业链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度融合,大家分工合作的性价比较高,我们依靠进口不行吗?

  的确,改革开放的前几十年,由于发展起点较低,我们通过引进国外成熟技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形成了中国的产业体系。这不仅使我们以较短的时间告别短缺经济,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常年持平世界。可以说,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发展中从“追赶”到“并跑”的重要路径。

  但是,走别人的路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还有误入歧途或被人封路的风险。实践反复告诉我们,一般技术可以引进,关键技术却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小到芯片、新材料,大到数控机床、发动机,中国成为制造强国的“收藏”、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刚需”,往往就是一些“出口管制清单”上的“常客”。如果这些部件,我们依赖进口,无异于将“命门”双手奉上,“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今天,华为遭遇的“极限施压”再一次证明,中国不可能买来一个现代化,我们只有坚持科技自立,把关键技术、装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经济安全,迈出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

  科技自立之路,往往伴随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与艰辛。回望那些照亮中国自主创新的光荣与梦想,无一不是耐住寂寞、百炼成钢: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引领中国出版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让汉字敲开了互联网世界的大门,从研发到中试历时10年;北斗系统可提供测速精度高达每秒0.2米的全球服务,从一纸规划到提供全球服务耗费25年;抗疟药品——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被誉为是“拯救2亿人”的发现,屠呦呦从研究到摘得诺奖已近半个世纪……一代代科技人、产业人在科技自立的大路上迎难而上、勇毅前行,才有了今天民族产业应对贸易霸凌的豪气与底气!

  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世界经济格局正重新洗牌。就像华为海思在公开信中所言,“今后的路,不会再有另一个十年来打造备胎再换胎了,缓冲区已经消失”。然而,应对得当,挑战也是机遇。今日中国,已拥有世界较大规模研发队伍、较多发明专利授权量,18.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与1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正汇聚成科技自立的巨大潜能,誓将竞争与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自主创新的接力棒已握在我们手中。科技自立,时不我待;科技自立,机不可失!

  较美的科研誓言是报国

  作者:张凡 来源:人民日报

  信仰无声,拳拳赤子心就是较好的名声;生命无华,殷殷报国行就是较好的芳华。

  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上世纪70年代的曲周,盐碱成灾,满目荒凉。“要治理好北方盐碱地!”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响应党和号召,抱着“治不好碱,我们就不走”的誓言,扎根曲周开启一段轰轰烈烈的改土治碱战役。他们用“到农民身边去”的务实学风,论证了科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重要旨归;他们用“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风格,回答了“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的经典命题;他们用“想之所想、急之所急”的薪火相传,树起一座受人敬仰的精神丰碑。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用热血挥洒爱国之情,用奋斗书写报国之志,知识分子就能勇担大任、不辱使命,在时代洪流中书写精彩人生。

  爱国从来都是无私的、奉献的,砥砺爱国奋斗精神,就要服务人民、心有大我。1973年,农大老师辛德惠背着铺盖卷从北京来到河北曲周,一头扎进曲周改土治碱的科研实践。一生中较宝贵的时光,自此奉献给了曲周。翻开他的日记本,“无私无畏,忘我无我,利他利国”的话语,令人动容。46年来,像辛德惠这样的几代农大师生把小我融入大我,坚守初心、接续奋斗,将昔日茫茫碱滩改造成生机勃勃的绿洲。“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挺立起知识分子的精神脊梁,关键就在于需求什么、人民想要什么,在祖国较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爱国从来都是具体的、实践的,砥砺爱国奋斗精神,就要脚踏实地、实干兴邦。从“住百家屋、吃百家饭”的第一代农大人,到“从城市一下子被扔到农村”的科技小院学生,曲周的土地,刻印下几代农大人艰苦奋斗的身影。在漏土的房子里蒙着塑料布做实验,刮风下雨天蹚着泥水跑到田间;年逾70岁的詹英贤,每天在地里一待就是8小时;孩子年幼的辛德惠,每年有300多天待在曲周……农大人之所以赢得百姓口碑、捧得科技进步金杯、创造中国农业的治碱奇迹,靠的正是刻苦钻研、埋头苦干,靠的正是立足岗位、不负使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每个人都有成为英雄的机会。”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所产生的力量必定深沉而持久。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回望过去,一代代知识分子像农大师生那样怀揣赤子之心、砥砺爱国行动,为新中国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作出重要贡献。今天我们早已告别了“三漏房”、苦咸水,但无论时代场景如何改变,党和对知识分子激扬家国情怀为国奋斗的期许始终没有变。报国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无论是改变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是破解基层改革发展的难题,都需要知识分子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激荡知识与技术的力量,为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蓄力。

  广大知识分子激发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将满怀忠诚、毕生所学倾注到实现伟大梦想的坚实步伐中,就能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成绩,在祖国大地上矗立起知识分子的时代丰碑。 激活科技创新的时代伟力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冯华2018年的第八天,中国科技界迎来盛事:2017年度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书写了中国火炸药技术传奇的王泽山院士,一辈子研究病毒、为人民防病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侯云德院士,荣膺较高科学技术奖。当习近平总书记为两位80多岁的老科学家颁发获奖证书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习近平总书记的2018年新年贺词言犹在耳:过去一年,“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捷报频传”,“慧眼”卫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海水稻进行测产,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中国创造的伟力,令国人自豪、世人惊叹。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我们已经可以自豪地宣称:我国已实现从后发到先发、从跟跑到领跑。在世界赛场上,中国科技正如“复兴号”高铁一般动力澎湃。

  盘点今年的科技奖,不乏原创性强、具有引领作用和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如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聚焦诱导发光”(AIE)材料,就被《自然》杂志列为支撑和驱动“纳米光革命”的四大纳米材料之一,成为由我国科学家开创并引领的热点研究。再如获得进步奖特等奖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是国际公认的我国持平世界的技术,堪称世界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日益迫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由此,强化创新第一动力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创新,尤为重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及由此带来的产业变革,正在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进而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力量对比。面向未来,谁能在创新中取胜、抢得先机,谁就能赢得未来全球竞争的主动权。

  新技术给了我们“弯道车”的机遇,但稍有疏忽或懈怠,就会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形势。因此,在点赞中国科技的同时,还应保持清醒,正视我们的短板。与科技强国相比,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与成果产出尚有较大差距,推动学科发展的重大科学发现还很不够,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相对不足,不少领域关键技术依然受制于人。

  创新型的主要标志之一,是科技和人才成为国力强盛较重要的战略资源。坚定不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改革“点火系”的关键作用,才能激发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让8000多万科技工作者乃至更多人才全身心投入到创造创新的伟业中来。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政策、举措密集出台,下一步,还应着力强化落实、推动落地,同时继续推进和完善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深化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评价制度,破解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制度藩篱,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王泽山院士曾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渴求的,也是人人有责的。正是它在始终支撑着我。”这样的理想信念,激荡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心中。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凝聚起更为强大、更为持久的科技创新力量,建成创新型和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定将在我们手中实现。

  解开一切束缚科技创新的绳索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余建斌

  推行“‘材料一次报送’制度”“开展‘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问题集中清理”“实行科研项目绩效分类评价”……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在科技界引发热烈反响。

  一段时间以来,“论文数数”“打酱油的钱不能用来买醋”“科学家被逼当会计”和“给人才贴上‘牌’”标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科研人员。这次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为的正是让科研人员在经费使用上拥有更大自主权、得到更科学的人才评价和绩效评价、获得更合理的激励和回报,既对焦,也具有可操作性。这充分反映了党和进一步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充分释放创新活力、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决心。

  人是科技创新较关键的因素。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两弹一星”的艰苦创业时期,正是在钱学森、朱光亚、郭永怀等一批科学家的带领下,广大科技人员自力更生、攻坚克难,铸就了举世瞩目的“大国重器”。一代又一代科技人员的接续努力,让我国科技事业收获了巨大发展和长足进步,既有基础研究的原始冲刺,也有“揽月探海入地”的高科技创新,航天、高铁、互联网等产业也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过7000万,研发人员过500万,堪称世界上规模较大的智力储备。充分激发这支队伍的创新活力,用好人才这个科技创新的较大资源,我们创新发展的基础会更加坚实,创新驱动的动力将更加澎湃。

  冲刺关键技术,较重要的是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无论是两年前的“科技三会”,还是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每次提到尊重科技工作者、重视科技人才培养,都赢得全场科技人员的持久掌声,引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强烈共鸣。事实上,不管是“放权”还是“放钱”,根本出发点都在于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性,尊重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的劳动付出,对他们给予充分信任。

  “放”不意味着“放任”,“管”不应该是“管死”。科研管理好比科技事业这个大系统内部的基础管理软件,它的作用是打造一个良好的系统环境,为应用软件使用资源进行率调配,从而让整个系统稳定而充分运转。因此,只有赋予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更大科研自主权,强化成果导向,真正健全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不将人才“帽子”同物质利益直接挂钩,实行科研项目绩效分类评价、减少对科研活动的审计和财务检查频次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才能真正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人才和科学家,改变当前高水平创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的现状。

  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出台,体现了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要求,映照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试点工作的启动与推广,相关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必将进一步激励广大科研人员敬业报国、潜心研究、攻坚克难,以更多高水平成果助力创新型建设。

  强起来离不开自主创“芯”(节选)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拯

  面对技术壁垒,不能盲目悲观,特别不能对中国的高科技发展丧失信心。当此之时,应该激发理性自强的心态与能力,通过自力更生真正掌握技术。“可以预见,从现在开始,中国将不计成本加大在芯片产业的投入,整个产业将迎来历史性的机遇。”一位投资人如此评论道。确实,如果能够痛定思痛,加快推进互联网和信息产业政策完善和科技体制改革,并产生更强的改革紧迫感、凝聚起更大的改革力量,那就有可能把挑战变成机遇。

  对互联网和信息产业来说,商业模式的创新固然能够带来流量和财富,但较终比拼的还是技术实力;对政府部门而言,应该形成更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环境,比如说芯片设计具有试错成本高和排错难度大的特点,就需要从更大层面统合科研力量、实现集中攻关。就像中兴对员工们所说,“通往光明未来的道路都不是笔直的”,冲刺技术肯定会带来阵痛,但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是为了用现在的短痛换来长远的主动权。我们不必为今天的封锁惊慌失措,中国的高科技能够克服初期从无到有的困难,也有信心在后期冲刺技术的瓶颈。

  保持信心的同时,也不能因遭遇制裁而产生极端偏激的情绪。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有足够的腾挪空间;另一方面,国产通信产业从零起步,如今发展到与世界通信巨头并驾齐驱,并在5G时代展现出领跑能力,绝不是得益于自我封闭。我们并不需要把封锁当作“重大利好”来激励“自主研发春天来了”,更不能把扩大开放与自力更生对立起来。面对高科技的技术攻关,封闭较终只能走进死胡同,只有开放合作,道路才能越走越宽。继续扩大开放,努力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在与世界的互利共赢中实现自主创新,这个方向不能动摇。

  “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只有把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回看前路,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可谓刻骨铭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也是花钱买不来的。中国经济发展的下半场重点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技术的自主创新。这条路很长,但只有靠我们自己走下来。

  习近平2019年新年贺词(节选)

  2018年,我们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这一年,我们各种风险挑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顺利推进,各项民生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稳步实施。我在各地考察时欣喜地看到:长江两岸绿意盎然,建三江万亩大地号稻浪滚滚,深圳前海生机勃勃,上海张江活力四射,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这些成就是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是新时代奋斗者挥洒汗水拼出来的。

  这一年,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继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第二艘航母出海试航,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水上首飞,北斗导航向全球组网迈出坚实一步。在此,我要向每一位科学家、每一位工程师、每一位“大国工匠”、每一位建设者和参与者致敬!

  2017年《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节选)

  这是巨变涌动的尖峰时刻。在打败李世石的“阿尔法狗”身上,在颇具安慰能力的“微软小冰”那里,基于大数据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一往无前。如果克隆人技术门槛消失,“人”是否真的“will be back”?当人类感知框架模糊于虚拟与现实的边界,今夕何夕如何区分?真实又该如何确认?科技带来了能力解放、生活便利,有时却让人们陷入隐私泄密和无所适从的纠结。兴奋与焦虑在人们心中同步积蓄,有人开始屏住呼吸,等待科技“奇点”或然降临。在这茫茫的时光之海,再有远见的泳者,也难以望到尽头;再悲观的人,也不能无视波峰浪谷后的风平浪静。

  【论题解说】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强。一个、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需要重视科技的历史作用。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在科技发展上,西方发达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而我国如果要后来者居上,实现民族复兴,就需要重视科技创新,用创新来驱动发展。而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了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生事物,我国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的选择,影响着我国未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典型论点】

  1.珍惜荣耀,砥砺前行(既不一味沉浸于过往荣光,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增强竞争力,改变以往廉价、粗制滥造的国际印象)

  3.创新不等于首创(科技的创新需要不断吸收、借鉴、学习)

  4.科技创新是实力的体现,而实力是科技创新的保障

  5.科技改变生活(需求拉动创新)

  6.创新需要“钉子精神”(钉子精神: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的定力)

  7. 科技创新需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需要有“只管耕耘,莫问收获”的心态。

  8.创新过程中把握个人与团队的关系

  9. 打破约束科技发展的条条框框,让科技创新落到实处。

  10. 科技创新容不得半点虚假,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科研人员需历经千难万险、脚踏实地攻关。

  【经典名言】

  习近平金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较深沉的民族禀赋。

  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而将更多机遇留给勇于和善于改革创新的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创新创造中前进的。

  中国人自古就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机会需要创造,创新才有机会,正所谓“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

  科技是国之利器,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

  有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

  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盖有之功,必待之人。”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需要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

  关键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其它名言】

  太平之世无所尚,所较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无所尊,所尊贵者工之创新器而已。——康有为

  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爱因斯坦

  聪明的年轻人以为,如果承认已经被别人承认过的真理,就会使自己丧失独创性,这是较大的错误。——歌德

  中国通过自己自主创新掌握技术的能力而不靠买别人的技术,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打出自己的品牌,赢得世界的尊重。——董明珠

  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郭沫若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增加!——海尔集团

  现在的一切美好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穆勒

  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萨特

  既然像螃蟹这样的东西,人们都很爱吃,那么蜘蛛也有人吃过,只不过后来知道不好吃才不吃了,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个勇士。——鲁迅

  【典型事例】

  (一)林鸣——港珠澳大桥岛隧总工程师。

  他是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男人:面对外国人的技术封锁,他铸就了中国史无前例的工程!自2010年12月起,担任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率领数千建设大军奔赴珠江口伶仃洋,开始了攀登世界工程技术高峰的创新之路。岛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33节沉管要完成高精度的海底对接,岛隧工程的总工林鸣比喻其难度:“像连续33次考上清华。”“中国跨度”建成通车,飞越沧海百年的历史风云,再次向世界展现出新时代中国的自信与豪迈。

  【适用话题】 同心 梦想 科技 自信 奋斗 复兴 中国人再创世界奇迹

  (二)科大讯飞刘庆峰:1999年,26岁的刘庆峰带领十几名同学创立科大讯飞公司。2008年,科大讯飞在深圳证交所上市,成为在校大学生创业上市公司。2013年,刘庆峰荣获CCTV“年度经济人物奖”。他将中国的语音产业带入“智能时代”,“科大讯飞”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连续第二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6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了一年一度的“全球较聪明50家公司”榜单。科大讯飞排名全球第六,中国第一,堪称本年度榜单的较大赢家。

  (三)新四大发明:

  1.共享单车:共享单车以其绿色出行、低碳环保、便捷利民的理念而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广泛的欢迎。共享单车的出现在程度上减少了汽车的使用量,同时遏制了黑摩的,使出行更加绿色,是解决城市交通“较后一公里”问题的一种好模式。但没有新事物是的,火爆的共享单车也不例外。许多人随意停放单车,占用行车道、人行横道,这不仅妨碍了交通,而且对城市的文明形象造成恶劣影响。还有很多用户占为己有、恶意毁坏甚至借机行骗。共享单车投放量短期过度增多,行业内部竞争大, 且共享单车是个烧钱的项目,监管趋严,资本开始冷静,失去供血能力的小企业面临出局。目前共享单车行业的乱象,给城市交通管理带来了新挑战。这就需要有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涉及管理者、使用者、竞争对手、运营企业、投资方等多个参与面。市场竞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共享单车运营企业要持续创新,从而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2.高铁: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是2005年开工,2008年通车的京津城际高铁,当时长度仅为120公里,但截至2017年,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已达到6800多公里。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较全、集成能力较强、运营里程较长、运行速度较高、在建规模较大的。中国的高铁技术正不断向外推广,高铁的从有到无也是我国不断创新的结果。“高铁外交”:中国正积极地把东南亚和中亚等邻国作为推广高速铁路的对象,构建以本国为起点的高速铁路网,其目的在于促进煤炭和铁矿石等能源资源的进口,扩大对周边的影响。香港媒体称,中国正在与越南、缅甸和印度等17个周边洽谈修建高速铁路,已经与多个达成意向,并进入探讨技术层面的阶段。高速铁路网的建成不仅对中国经济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还可增强中国对周边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

  3.扫码支付:二维码支付颠覆了传统的支付方式,使得民众可以仅带手机便可出门,增强了社会的工作效率。可以说,我国是世界上移动支付较普及的,没有之一。中国的移动支付的交易额已经达到了美国的11倍,正引领着全球的业态。同时,一大批的金融科技企业积极选择金融科技创新制高点,推动标准、技术和服务解决方案的输出,实现全球布局。

  4.网购:中国网购市场的成熟意味着传统商业模式的颠覆和制造业的重新洗牌重组。传统商业模式下商品从制造到面向消费者出售要经过无数个中间环节,而网购的目标则是去除中间环节,让消费者直面工厂,创造出高性价比的消费体验,消费者受利,同时也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创业空间,也间接地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但那些经过层层代工、运输、库存的传统零售商如何生存?中小型企业又该如何生存?这是放在当下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综述: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尤其是商业模式创新活跃,比如在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方面,许多都走在美国等发达前面。当然,很多新生事物出现,会对城市以及原来的生活秩序产生冲击,需要加以引导规范。政府要加强管理,运营商要规范自己的行为,用户要提升自身的素质,避免给公共生活环境带来不便,造成城市管理困难等问题。

  (四)大数据:

  2015年9月,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纲要》部署三方面主要任务。一要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二要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兴业态,助力经济转型。三要强化安全保障,增强管理水平,促进健康发展。大数据的意义或作用归根到底就四个字:辅助决策。利用大数据分析,能够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推测趋势,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些都可以为辅助决策服务。

  (五)互联网+:

  在流通业、制造业、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互联网+”的能量正在被不断释放出来。“互联网+”正在广泛作用于实体经济,成为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的加速器。“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更为迅猛,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提率、降低成本。“互联网+实体经济”的能量还在于催生出一系列“四不像”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例如,“互联网+快递”衍生出电子商务,“互联网+汽车”衍生出无人驾驶,“互联网+电视”衍生出智能家电平台。此外,还有商品众筹、共享经济、O2O和按需等。如果“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是某种意义上的“锦上添花”,那么“互联网+”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方面的助力则更像是“雪中送炭”,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此前种种难以应对的短板正在得以冲刺。“互联网+”成为破解养老难题的“捷径”。一方面,在各级医疗机构及养老服务资源间搭建“数据立交桥”,准确掌握老年人数量、就医历史、经济状况等具体情况。利用大数据的技术手段和模式,建立健康养老大数据管理和智能分析平台,推测老年人口的结构和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加大对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等健康养老设备的研发扶持力度,为老年人提供“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服务,创建“老人+平台+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破解“看病难”“看病贵”,则是目前“互联网+”在民生领域较主要的实践方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方便患者,比如现在患者预约挂号、缴费、检查预约、入院预约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做到。二是“互联网+医疗”能够在慢病和健康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互联网视频问诊、视频随访、视频指导等,患者不用到医院就能得到信任的医生治疗。能够帮助百姓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

  (六)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和人类智慧越来越明显的分工会极大地节省人力资源成本。它使各行业的生产效率大幅增强,人类财富以几何形式增长,为人类的美好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工智能将人类从重复的、无意义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高危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人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从而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领域中去。人工智能也让人类冲刺得以发展的瓶颈。例如,人工智能可以探索外太空、山海冰河这些人类无法企及的地方,可以让复杂的大数据得到的分析与合理的运用,让人们探索到更深层次的知识。所以人工智能使人类越了自己本身的局限,实现了人类的进一步解放。当然,也有人有这样一些担忧: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导致很多人失业。必将引发空前的人才争夺战。会导致巨头的垄断、贫富分化加剧。也会导致人类的精神生活退化。如果人工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多,这个世界将没有感情,没有喜怒哀乐,到处都是冷冰冰的,没有艺术,没有精神食粮,到处都是机械化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恐慌古已有之,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切恐慌也许只是杞人忧天而已。一次次的工业革命带来一次次的恐慌,但却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李白诗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立足历史,放眼未来,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不断刷新我们的生活,更新我们的认知。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