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机械记忆,是指人们在不了解记忆材料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的情况下,或者无须弄清内在意义、甚至不存在什么意义的情况下,而采取的一种记忆。这种记忆虽说是一种无奈的笨办法,但却是真正纯粹的记忆,也是较基本的记忆方式。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内容都需要依靠机械记忆来达到记忆的效果,如单词的写法和读音,某国地图的形状,历史年代,一首曲子等。而所谓的意义记忆,则是指建立在对识记材料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是在弄清了材料的意义及其内在联系基础上实现的记忆,如对某篇文章中心思想的记忆,对物理学定律的理解与记忆,等等。
在同样数量的材料或记忆内容面前,采取机械记忆的方式去记忆,其效果要远逊色于意义记忆。这是因为,机械记忆的材料都是单个和孤立的,彼此没有什么内在联系,无法把它们连接成一些组块或作为一个整体去消化,同时机械记忆由于无法借助以往知识经验的帮助,新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同化,因此少了一个熟悉的、可以扎根落地的锚地,一切都需要全新的建构。而意义记忆则在于把零碎的内容借助于先前的经验组织成为一个有关联的整体或者一些有 意义的组块,减少了记忆的信息量,同时,以往经验的迁移可以把对象的许多成分变得熟悉,或部分程度的熟悉,由此降低了记忆的难度。另外,在对材料进行理解的过程中,我们必然要对内容进行思考、加工和组织,要与对象进行更多和更深的接触和作用,而这也有助于产生深刻的印象。
总之,在同样的情况下,意义记忆要明显优于机械记忆,这主要是借助于先前经验的帮助,使得任务的难度和内容的复杂度得到了相对的降低,拉近了主客体之间的距离,记忆的效能也就相应地获得增强。
现实中,依据这一原理,我们尽可能地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避免在没有搞清内容意义的前提下就去死记硬背。对那些确实无意义的内容也要适当地加以组织和改造,使原本没有联系、没有意义的内容意义化,或者人为的赋予某种联系和意义,也会如意义记忆那样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如联想法,谐音法等,其本质都是减少了识记对象中新信息的含量,尽可能地以熟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