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形成,成熟和评价总结(附习题及参考答案)
小兰 2019-06-27 15:12:55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形成,成熟和评价总结,应该怎么认识监察制度?中国古代历史可以考察的知识点是丰富的,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方向都应该了解到位。想要学好政治相关的内容,那么对每一个制度首先要知道它的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大致的过程,所以各位考生还是应该努力的学会怎么将这些乱而杂的知识点都整理清楚,以下是具体的内容: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形成,成熟和评价总结(附习题及参考答案)

  (1)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未确立。

  (2)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

  (3)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唐时期, 门下省负责审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 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络。

  (4)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代设立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

  (5)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并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清代设有监察机构—都察院。

  要点释疑:

  1. 选官发展规律

  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和相对公平。

  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选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一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2.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评价: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此选官制度使官吏来源被垄断,不利于有用人才的选拔。

  (2)“察举制”虽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增强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的合理性。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

  3.对古代选官和监察制度的认识

  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分享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习题训练

  1.秦汉时期,中央设监察机关,汉代的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视。这表明秦汉对地方的监督()

  A.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行政巡视体系

  B.中央监察制度与地方监察制度相脱节

  C.采取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的巡视制度

  D.巡视官员具有职权不明相互推诿的现象

  2.隋唐时期,侍御史是主管监察的官员。隋朝侍御史“始自吏部选用,不由台主”,唐初侍御史“皆吏部与台长官、宰相议定,然后依选例补奏,其内诏别拜,不在其限”。这表明隋唐时期()

  A.监察官员由监察主管部门独立任免

  B.监察官员独立行使监察权

  C.行政部门参与监察官员的任免工作

  D.监察机构独立于行政部门

  3.唐僖宗时,(左拾遗)侯昌业上疏:“上不亲政事,专务游戏,赏赐无度,田令孜专权无上,天文变异,社稷将危,上疏极谏”。上大怒,召昌业至内侍省,赐死。由此推断()

  A.引导式劝谏有助于民主政治

  B.尊天道施仁政的理念消亡

  C.左拾遗职责是内侍皇帝起居

  D.该官隶属于谏诤监察机构

  4.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佑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免外放。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这表明宋代()

  A.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

  B.官场争斗十分激烈

  C.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

  D.文臣注重道德操守

  5.公元132年,左雄向汉顺帝上言:孝廉年不满四十的,不得推举;孝廉需考试才能授官,诸生试儒学经术,文官考公文。“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左雄改制表明()

  A.儒学开始成为人才选拔的依据

  B.考试成为人才选拔的主要手段

  C.察举制经历脱变走向历史终点

  D.统治者力图改进原有的察举制

  6.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 年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政策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上述议论的目的。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参考答案: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

  (2)被西方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增强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学科&网

  (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

  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的平等观念。

  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的发展和近代学堂的创办。(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