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为什么要让孩子多读古籍诗文?北京某高校的一位语文老师惊艳回答!
马老师 2020-11-06 17:40:21

  在孩子读书的时候,很多的家长认为孩子是没有需要读古籍诗文的,也没有意义,认为现在都什么社会了,说个话干嘛要老气横秋的,那位老师问过他们同样的问题:要是在旅行的时候,遇到美丽的景色,你会如何向没有去过的人形容呢?大部分人的回答是:“那里太漂亮了”、“特别美”、“可漂亮了”、“你要去看看”、“哇塞”······。

  类似这样简单直白的描述方式,很多人都有——面对这个世界,面对生活里的千般美好,万般情愫,我们的语言总是贫瘠又苍白。长此以往,我们对世界、对生活、对情感的感知能力以及描述能力会逐渐下降。

  1、读诗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2019年《主持人大赛》第六期,评委董卿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出题嘉宾,说了这样一段话——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远方有多远不得而知,但是诗其实就近在眼前。它可能是我们登高望远的时候脱口而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它也可能是月圆之夜大家共同吟诵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当然,它也可能是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无限感慨的那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所以我们常说,诗句是天才创造的,但是诗意却可以属于每一个追求真善美的灵魂。

  诗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人世间美好的景象、深挚的情感。正所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自小阅读古诗文,能够让孩子感受语言之美、文字之美,丰富他们的语言、眼界以及内心,让他们看到这世界更多的美好,深层次、多角度地认知世界,提升孩子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加他们对世界与生活的爱和好奇。

  同时,古诗文独特的音韵美,对孩子未来的语感以及写作能力,也有潜移默化的助益。

  自先秦至晚清,古诗文里,写满了历史。

  比如说,盛唐诗歌,多西安伊顿、壮阔,气势磅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诗文里不仅有大量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诗歌风格的发展变化,也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印刻着时代的烙印。阅读古诗文,能够帮助孩子多层面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

  同时,读诗,还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格教育——

  “苟利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危难前的气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困境中的乐观。“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磨难后的豁达。

  读诗,能够让孩子在了解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故事、走进一位又一位作者的内心世界的过程中,明是非,知对错,逐渐建立正确的三观。

  而若想实现阅读古诗文的真正意义,阅读的重点,不能放在记忆,而要放在理解。这也正是所谓“大语文时代”对阅读的要求——不是仅仅会考试,而是会阅读,对文学作品,有独立的理解、鉴赏和审美能力。

  2、带孩子学古诗文的第一步在诗中之景里读诗

  很多成年人默认为孩子是不懂古诗文的。只是单纯地让孩子去背诵。但其实很多时候,不懂古诗文的不是孩子,而是成年人。

  很多爸爸妈妈自己对古诗文的态度就是不求甚解,死记硬背。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不仅会让孩子兴味全无,也无法真正让孩子理解古诗文的含义,感受古诗文的美感。

  带领孩子学习古诗文的第一步,不是逐字背诵,而是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在具体感受中理解。

  比如较简单的《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简单,但它包含了两个较重要的审美要素——声音与色彩。

  孩子对一切都感到新奇,所以它带着这种新奇的眼光,口述我心,记录下了看到鹅的那一刻。

  正在读这一篇的为人父母者,可以想一想,孩子们在看到小动物的时候,是不是常常会惊喜地喊出来?

  比如突然看到了正在惬意划着水的鹅,可能就会情不自禁地喊:“大白鹅!大白鹅!”

  开篇三个叠字:“鹅,鹅,鹅”,就很生动地写出了孩子初见白鹅时的惊喜,活泼、动态。

  第二句写了白鹅的歌唱之态:你看那一群白鹅,正昂着头颈高声叫着,仿佛是在向天歌唱;后两句更加精彩——干脆,利落,但是,白、绿、红,几种颜色都在其中。

  鹅在水中游来游去,洁白的身体浮在绿水中,红红的鹅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这就是诗歌的画面感。一首纸上的诗,就变成了有声音、有色彩的动态画面。快乐,自由、纯真,美丽。充满了童心,童趣。

  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去看鹅。边看鹅,边讲这首诗,回来之后我们还可以让孩子把这幅画面画下来——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如此,充分在具体情境中去感受了这首诗的纯真快乐和美好,一首诗就变得真正的有声,有画,甚至有感。

  不管什么时候再读起这首诗,都能立刻回想起这幅动态的、充满着声与色的美好画面。

  我小侄子大概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次起夜,外面正在下雨,他就迷迷糊糊地指着窗外说:“下雨了。”

  我抱着他,站到窗边,我说:“你仔细听,还刮风呢,你听听,雨声里还有风的声音,听见了没?”他特别认真地听一会儿,告诉我听见了,还给我描述风的声音。

  我告诉他:“你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叫风雨声。现在是夜里,夜里外面有风声,雨声,这就叫‘夜来风雨声’。”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次家里人吃早饭的时候说昨天夜里下雨了。我小侄子马上接一句:“夜来风雨声”。

  之前我抱他听风听雨的时候家里人还埋怨我夜里孩子上完厕所没有让他接着睡,小侄子蹦出这句诗之后,我和家里人说:“耽误那一会儿觉是值得的。他从此知道了什么叫‘夜来风雨声’”。

  再比如我们带孩子出去旅行的时候,也可以在旅行前准备一些和旅行的目的地相关的诗词。凡写景的古诗文,要想真正理解,就得实地去看。在诗中之景里读诗,理解得更深入。

  所以说,生活和生活里的美感,都是要融进具体的情境中去细细感受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小到阅读古诗文,大到语文学科的学习,都是“体味景语悟情语”的过程。

  作为家长,要多多带着孩子感受生活。我的学生已经是高中生了,我还会带他们去听蝉叫,听雨打屋檐的声音,看风吹过的时候柳条以及树枝的摆动,等等,然后写下来,我手写我见,我手写我心,看见什么就写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就写什么。感受多了,遇到文学作品,才能很好地共情。

  你让一个从来没见过鹅的孩子读《咏鹅》,他没什么感受。

  3、陪伴和引导孩子读诗其实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

  有了具体的感受,我们的古诗文讲述得就完整了吗?还没有。怎么更完整地去讲呢?那就要说到第二步——用故事讲述古诗文。

  以李白的作品《赠汪伦》为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我们讲这首诗之前,较好做一个小小的“名词解释”,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踏歌”。踏歌,就是一种以足踏地,和着音乐节奏而舞的舞蹈形式。边舞边唱。在唐宋时期较为盛行。

  唐代宫廷就很喜欢踏歌,在重大节日或大型宴会上,会组织多人踏歌来增加欢乐气氛。踏歌这种形式在民间更是广泛存在。人们在中秋等节日都要踏歌庆祝,刘禹锡就写过《踏歌词》。

  踏歌除了在节日欢庆的场合使用,也可以在民间劳作、祭祀、酒宴、送行等等这些场合使用。

  因此李白在乘船将要离开的时候,汪伦就以踏歌送行。而且我们想象那个画面,应该不是汪伦一个人,而是汪伦带着大家一起,踏歌为李白送行。这也能看出汪伦这个人的性格和李白应该有相似之处——很率真,很洒脱,快乐又自由,即使是送别,也没有可以煽情,不落俗套。

  这一下子就把李白感动得一塌糊涂,激动得写了首诗。

  我们给孩子讲这首诗的时候,可以带着孩子体验一下“踏歌”。如果家里人够多(或者可以选在与友人同带孩子聚会时),还可以编个小品剧,既能帮助理解诗歌,也能增进亲子关系。只有先理解了什么是踏歌,体会到了踏歌这种形式所带给人的感受,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知道了什么叫踏歌,那我们就可以以故事的形式把这首诗讲出来——

  李白好旅游,他在安徽旅游的时候,在泾县桃花潭认识了当地的一个村民,叫汪伦。

  汪伦这个人特别好,热情好客,又很淳朴,他也特别喜欢李白,盛情邀请李白去家里做客。

  李白喜欢喝酒,汪伦就常常用美酒招待李白。李白也很感激他。等李白要离开桃花潭的那天,他坐上船正要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来踏歌声。

  忽闻——忽然听见。我们猜想一下,很可能他们之前已经道别了,已经喝过酒了,可能说好了汪伦今天就不来送他了,所以李白根本没想到汪伦会来。结果,突然听到声音,抬头一看——哎呀,我的好朋友汪伦特意带着大家一起踏歌为我送行。

  一群人,对着你的小船,在岸边很欢快地边走边唱。你想一想,好朋友要分开的时候,互相很不舍,这里我们也可以以孩子的好朋友举例。

  我们体验了踏歌,尤其很多人一起踏歌的时候,很欢快的场景。所以说这里汪伦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哭着依依不舍地告别,因为他和李白一样,是个很快乐的人,性格里有一种可贵的直率和天真——你来,我高高兴兴欢迎你,你走,我快快乐乐送别你。

  但恰恰是这番特别快乐的场景,很打动同样生性乐观的李白。

  李白忽然看到这番场景,看到特意带着大家一起来为他踏歌送行的好朋友,心里特别激动,于是就写了这首诗留念这一刻。

  如果孩子的年龄不是特别小,我们就可以问孩子:如果是你为你的好朋友这样送行,你的好朋友是在日记里写“桃花潭水千尺深,就好像我的好朋友来送我的这番情意”,还是写“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我的好朋友来送我的这番情意,更让你觉得感动?”大多数孩子都会说后者。我在小学做诗词讲座的时候,孩子们就都说是比不上更让人感动。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对,所以李白没有写恰似汪伦送我情。如果写“恰似”,这两句就是平行的。他写的“不及”,比不上,就一下子上了一层,这叫递进。桃花潭水已经够深了,但是还是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番情意。

  把好朋友之间的情意比作桃花潭水,这叫比喻,放在古代诗歌里叫比兴。

  这就是用故事来讲古诗词。同样,我们也可以把诗人的经历讲成故事,让孩子们对诗人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很的白居易拜访顾况的故事。还可以把古诗文中的典故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比如王昌龄的《出塞》,我们就可以讲讲飞将军李广的故事。

  当然,孩子的理解能力毕竟有限,所以在讲有些古诗文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稍作简化,略去一些难以理解或者不适合他们这个年纪去深入理解的东西,留待以后。

  陪伴和引导孩子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其实远不止上述这些。我这里也仅是抛砖引玉,通过简单地举例讲了大致的思路,大家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去进一步深入。

  我们也可以把古代诗歌的一些基本常识或者创作思路融在故事里一起讲。比如说一些修辞手法,一些细节描写,再比如说描写景物的时候一些由远近近,由低到高的写作顺序等等。

  除了前文提到的讲故事之外,我们也可以引导孩子把诗词画下来,唱出来,等等。

  等读得深入了,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或者和孩子一起进行古诗文的创作。同时,孩子们也可以在学习和阅读古诗文的过程中多,多总结,把古诗文当中的一些写作手法,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

  但愿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在家长的陪伴和讲述中,感受到古诗文以及古典文学的美感和魅力——多读,会读,爱读。

  在这里祝愿每一个孩子,多读一些古籍诗文,都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诗意的世界”。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