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春节民俗有哪些?伊顿教育带你一次性看完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春节习俗
楠哥 2020-01-21 14:23:02

        春节在中国人中间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日子,经历了一年的在外奋斗或者是一年的学习,我们期盼的春节终于来了。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我们用一个持续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庆祝春节。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庆祝春节的风俗,伊顿教育带给大家一次性看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春节风俗习惯。

春节民俗有哪些?伊顿教育带你一次性看完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春节习俗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有俗语云: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我们伟大而智慧的劳动人民编的这套顺口溜真是又好听又好记,不过只写了年前,没有写年后。

  另外,你知道,腊八粥的起源吗?

  玉皇大帝的生日又是在什么时候?

  元宵和汤圆到底又有何差异?

  接下来,小伊就为大家带来较全的春节习俗盘点,从腊八到元宵一个不落,让你把春节知识一次掌握——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

  春节的排头兵是腊八节,一说腊八,大家都会不约而同想到一样食物,那就是腊八粥。

  寒冷的冬天,来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那可真是嘹咋咧(陕西方言:好极了)!

  而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整天。

  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整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在中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

  ——腊八蒜

  在陕西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相传,宋高宗听信小人谗言,命令岳飞班师回朝,留下一众岳家军前有大敌而后无粮饷,正值腊八时节,天寒地冻,士兵们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过得十分艰苦。

  于是,当地百姓就把各家的粮食拿出来支援岳家军,于是各种谷物熬成了粥,就叫腊八粥。

  后来,军队终于熬到了回朝之日,可较终岳飞还是被奸人害死了。从此,人们便在腊八节熬制腊八粥纪念岳飞。

  另外,如果你想做一碗正宗到妈妈都想哭的腊八粥,那么就可以参考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腊八粥》篇:

  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物,合水煮熟,外用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白糖、红糖,琐琐葡萄等,以作点染。

  小年(祭灶神)

  农历腊月二十三

  时间飞快流转,转眼间就从初八到了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这整天叫小年,但因为南方的小年是在腊月二十四,因此也叫北方小年。

  有好奇的朋友就要问了,为什么南北方除了暖气,连节日都要分?

  其实自古以来,小年一直都是腊月二十四,只是到了清代雍正年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皇帝都要在坤宁宫祀神,要花不少小钱钱。

  而雍正皇帝又是个比较扣的人,为了节省开支,就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

  ——雍正皇帝

  既然皇帝在这整天祭灶了,民间就只能推后整天,就有了“官三民四”的说法,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

  虽然后来没有官家百姓的说法,但是因为北方是政治中心,所以小年延续了“官三”的传统,而南方离政治中心远,小年保留的还是“民四”的传统,所以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不是同整天。

  除此之外,江浙沪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整天都称为小年。

  西南云贵川地区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区则把除夕当作小年夜。

  在小年这整天,我们也能吃到一份美食——糖瓜。

  糖瓜是一种用麦芽糖制作的甜食,口感类似于旺仔牛奶糖,初入口极其咯牙,不过一会儿就成了软糖,甜甜的,满口生津。

  虽然糖瓜是小孩子的较爱,但它较早是给一位贪吃的神仙祭祀所用——即胖胖的灶王爷。

  他的地位,可堪比当今的毛主席,因为他们都让人们吃上了饭。

  记得在小的时候,家里大人做饭就总是把刚出锅的第一勺饭放到一边,那时的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才明白,那是给灶王爷的饭。

  如今,如果你还能够买到灶王爷画像,便可以留意一下,上面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不单如此,画像两旁还有”上天呈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在腊月二十三这整天,灶神要回天上交差,向玉帝进行一年的汇报总结,那自然少不了对管辖人家的评语。

  就像上学时老师为学生进行期末评价,评语的好坏关系到一家人未来一年的吉凶祸福,因此就千万不能怠慢了老人家。

  而人人喜闻乐见的糖瓜、麻糖,其实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在天上说自家的坏话,由此可见,第一个想到糖瓜的人,还真是心机boy/girl。

  另外,有“送神”,自然也就有“接神”。

  灶神的春节小长假持续一个礼拜,大年三十晚上,灶神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

  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

  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扫尘日

  农历腊月二十四

  喝完腊八粥,吃完糖瓜,就要开始劳动一下了。

  农历腊月二十四日,是家家户户的”扫尘日“。

  俗话说的好,迎新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人们也借”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而且,这整天也是神仙们放年假的日子——归天。

  到这整天,人间只有一些值日神及地主等小神看顾秩序。

  长假一直放到第二年的初四晚,各路大神休息好后,方才回凡人间继续值班。

  于是便有传说,这时间内,即使上房揭瓦也不必顾虑细节,利用这整天搬移物件或砂尘乱飞更不怕冲犯家中神明。

  接玉帝

  农历腊月二十五

  腊八粥和糖瓜都比较甜腻,二十五这天,咱吃点清淡的。

  民间有谚语:”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豆腐可是中国的传统美~

  等等,不是接玉帝吗?怎么又说到做豆腐了?两个不沾边啊。

  其实,这豆腐和玉帝还真有关系。

  相传,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在这天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汉族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如今生活水平增强,倒不必吃豆腐渣忆苦思甜,可以吃点小葱拌豆腐,赶一回国潮。

  割年肉

  农历腊月二十六

  吃完甜食,又吃了小葱拌豆腐,这些前菜都不太吸引人。

  不过接下来,就到了喜闻乐见的肉食环节。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整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从腊月二十六开始,丰盛的年夜饭就要陆续”出锅“了。

  人们上街置办着过年的货物,干鲜果品、大鱼大肉,都是人们集中采购的目标。

  炖锅肉,对于旧时的穷苦人来说是一种奢侈的愿望,但是在过年的时候终于能一饱口福了。

  话说回来,2019年,猪肉价格是一个记忆点,现在猪肉虽贵,但该吃还得吃。

  洗疚疾/宰公鸡

春节民俗有哪些?伊顿教育带你一次性看完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春节习俗

  农历腊月二十七

  二十六准备了猪肉,二十七就来杀只鸡。

  这鸡可有讲究,传说鸡是天上的酉官,也是化身在人间报时的神,把鸡杀了,就可以让酉官回天上休息了。

  至于为什么要公鸡,是因为公鸡为大,又叫大鸡,与“大吉”谐音,讨个好彩头。

  等到杀完鸡宰完猪,一身油一身污,就要洗漱洗漱。

  因此,腊月二十七也有洗疚疾,洗旧泥的习俗,要洗衣服、洗澡,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传说在这天沐浴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气,洗去一年的疾病,因此也叫“洗疚疾”。

  所以,北方的人们大多会在年前去澡堂搓顿澡,而南方的朋友们就要多洗几遍了。

  蒸馒头

  农历腊月二十八

  鲁迅说过:腊月二十八,是蒸馒头的时节。

  对于广大的面食地区,这整天可是个讲究日子。

  要准备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因此可算是个大工程。

  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

  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

  陕西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

  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之所以给蒸馒头单独留整天,是因为古代没有发酵粉,普通的面做好了容易坏,只好提前发酵,所以也叫“二十八,把面发”。

  上大供

  农历腊月二十九

  民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

  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

  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

  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

  直到现在,也有很多地方上坟请祖要烧纸钱。

  不过随着时代发展,大力提倡文明祭祀,一切从简,祭祖也将逐渐变得更加环保文明。

  贴春联

  农历腊月三十

  到了腊月三十,新的一年也迎来了,因此,这整天也格外忙碌。

  赶一大早起床,首先要做的就是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较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

  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

  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贴年画

  农历腊月三十

  贴完春联,再贴年画。

  年画,较早起源于”门神“,在大门左右两侧各贴一张,作驱邪避鬼、安宅报平安用。

  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也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

  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

  ——福禄寿

  民国初年,上海出现了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形式,以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挂历。

  现在更是出现了紧跟潮流的《小猪佩奇》、《喜羊羊》等现代年画,大大满足了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小猪佩奇年画

  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

  年夜饭

  农历腊月三十

  现在,经过一周的辛苦劳动,终于到了春节的重头戏。

  腊月三十日晚的年夜饭,可称得上是一年中较隆重的一顿饭,更是一家人团圆时吃的饭,因此也叫团圆饭。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作为中国较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年夜饭的意义就更大了。

  一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在春节联欢晚会的背景音中,举起酒杯,共度团圆的春节,这就是年夜饭的意义。

  如今,也有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

  前段时间,微博的6688故宫年夜饭,人们抢着订都订不到,足见这一民俗的分量。

  不过,无论在哪里吃、吃什么,年夜饭较重要的还是团圆。

  除夕守岁

  农历腊月三十

  守岁,俗称”熬年“,又叫“人人都是夜猫子”,是指从吃年夜饭开始,一直熬到过了十二点。

  除夕则是指一年较后整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

  ”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

  这么重要的跨年时分,可千万不能一觉睡到第二年,因此有守岁的习俗。

  古时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十二点之后睡觉确实称得上是熬夜。

  现在就不同了,不论男女老少,大家都习惯了晚睡,十二点轻松搞定,甚至还能熬一宿。

  不过,在这里要提醒各位一句,熬年虽快乐,但也要注意身体哦。

  压岁钱

  农历腊月三十

  吃罢年夜饭,熬到十二点,接下来,就到了孩子们较喜欢的环节。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

  因为”岁“与”祟“谐音,“祟”又是指鬼怪,因此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记得小时候,看完春节联欢晚会,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去睡觉。

  第二天早上,总会在枕头底下发现一个大大的红包,当时觉得颇为神奇,西方有圣诞老人,东方难道有春节老人吗?

  ——财神

  这个疑惑困扰了我很多年,直到有一年爸爸在放红包时把我惊醒,才破解了这个谜题。

  玩笑归玩笑,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因此,同学们不要相互攀比压岁钱的数量,而应该注重它的情感价值。

  同时,要合理使用压岁钱,把它用在学习上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过大年

  农历正月初一

  吃完年夜饭,熬完一整晚,终于来到了新的一年。

  走在路上,意气风发,神采飞扬,一大早就按耐不住喜悦的心情,想要与人分享。

  因此,新年初始的第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

  正所谓。

  换新衣,出门去,遇到熟人要行礼。

  左手包右手,右手握拳,点头作揖。

  拜年之风,汉代已有。

  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

  东汉时称拜年为”春节习俗及禁忌大全春节习俗拜年刺“,故名片又称”名刺“。

  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微信拜年和短视频拜年,真可谓咫尺天涯,一键祝福。

  另外,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

  而到了现代,只有少数地区晚辈要给老辈的人磕头致以拜年。

  总的来说,这整天家家户户走亲访友,不亦乐乎。

  孩子们也收红包收到手软,秒变小富翁,只不过要小心父母把钱骗走哦。

  回娘家

  农历正月初二

  拜年活动要连着好几天,初一见了自家亲朋,初二就该到娘家去团圆了。

  这整天,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要带双数。

  另外,这整天的饺子也格外好吃。

  因为饺子中包有硬币,吃到硬币的人今年会交好运,所以不管男女老少,都为了讨个好彩头使出浑身解数,每个人都像自动贩卖机一样,吃进去饺子,吐出来硬币,真是乐趣十足。

  只不过提醒各位,要吃得慢些,小心硬币咯到牙。

  猪日

  农历正月中考

  相传,正月中考是女娲造猪的日子,因此称为”猪日“。

  一听这名字这么喜庆,但中考并不是个出门的好日子。

  因为正月中考也称赤狗日,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会不吉利,故中考为凶日,不宜外出。

  据说在中考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中国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

  不过,这也只是民间传说而已,我们不必过分担心,了解即可。

  接灶神/迎财神

  农历正月初四/初五

  前面提到,在大年三十,诸神会在灶神的带领下,来家里做客,而自家的神仙,会在大年初四回来值班。

  而初四就是各路神仙上班的时分,本着“送神早,接神迟”的传统,人们一般在初四下午迎接灶神。

  而到了晚上,又要准备迎接另一位神仙——财神。

  如果说灶神让我们能吃饱饭,那财神就是家里的小金库,因此可千万不能怠慢。

  在正月初四子夜,就要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

  等到了晚上十二点零时零分,便立刻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

  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

  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春节民俗有哪些?伊顿教育带你一次性看完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春节习俗

  破五

  农历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意思是初五就可以破除过年期间的各种禁忌,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按照旧的习惯,初五这天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

  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大小店铺也一般在初五开门,意为财神到了,生意也必将招财进宝。

  送穷

  农历正月初六

  本着吉祥的习俗,迎完财神,接着就要送穷神。

  正月初六也叫送穷日,老北京民俗提到:

  这整天,家中的妇女偶尔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谓之送穷鬼,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同时扔出去,叫做送穷神。

  这整天较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按吉祥话来说,12是6的二倍,可称六六顺。

  人庆节

  农历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七日“等。

  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整天是人类的生日。

  北方在这天要吃面,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

  而南方则要吃七宝羹,即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

  七宝羹没有统一标准,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

  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

  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

  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

  还有一些南方地区,在初七有”捞鱼生“的习俗。

  所谓捞鱼生,就是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

  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谷神节/八仙节

  农历正月初八

  正月初八这整天,是谷神的生日,主要掌管人们来年的粮食丰歉,因此也要特意拜拜,以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水。

  而如今,中国人民的温饱已不成问题,除了要感谢谷神,还要感谢一位老人。

  ——杂家水稻-袁隆平院士

  正月初八又与八仙数字相契合,因此这整天也叫八仙节。

  八仙想必大家也都熟悉,即汉族春节习俗及禁忌大全民间传说中的李铁拐、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位神仙。

  因其不畏强权,藐视富贵,经常深入民间,解危济困,深受劳动人民喜欢。

  这整天,民间习惯备佳肴水果以祭祀八仙。

  一些地方还有习俗,正月初八这整天出远门,俗称”游八仙“。

  玉皇诞(即玉帝的生日)

  农历正月初九

  玉皇大帝想必就不用更多介绍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较高领导人,自然要在过年期间特意留整天来拜。

  在大家印象中,你可能见过这样的他。

  这样的他。

  还有这样的他。

  但你知道他的年龄有多大吗?

  以及为什么要在初九这整天来拜?

  民间认为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即所谓的”玉皇诞“、”天公生“,亦称”天日“。

  而玉皇大帝到现在较少已经有2亿2682万岁,虽然看不到头发,但从胡子来看,依然是神采奕奕的帅小伙。

  既然是玉皇大帝的生日,自然是越隆重越好。

  这整天里道观要举行盛大的祝寿仪式,诵经礼拜。

  家家户户于此日都要望空叩拜,举行较隆重的祭仪,对桌子、贡品、斋戒、生活习惯等都有讲究......

  (具体细节太过繁琐,此处省略一万八千字)

  而到了现在,由于西游记的连年翻拍,玉皇大帝已成为影视作品中的金牌配角,算是打开了事业的第二春。

  石头节(石头也过生日?)

  农历正月初十

  没错,一切皆谐音,初八就是八仙节,初十自然就是石头节。

  农历正月初十,称为石头节,为石头神生日,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

  这整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否则会伤了庄稼。

  这整天还忌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并有向石头焚香祭拜、午间供奉烙饼的习俗。

  因此,在这整天,的石头都像钻石一样珍贵。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终于说到了春节的较后整天,为一路看下来的你点赞哦!

  元宵节是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

  元宵节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六个字——吃元宵,赏花灯。

  元宵这种食物流行于宋代,较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如今,它又分为了“元宵”和“汤圆”两种,一般是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

  汤圆是一种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的食物,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元宵则在材料、工艺上都有较大差异,元宵并不是包出来的,而是把馅料放在沾水的糯米粉上滚出来的,一层又一层,直到包成一个大圆球。

  因此元宵更不耐存储,时间长了容易干裂,一般是当场制作,当场售卖。

  如今大家都从市购买,元宵就明显打不过汤圆,谁让人家长得好看还花样多呢。

  而看花灯的习俗,则历史更为悠久了。

  据史料记载,在唐代就已经有了规模盛大的灯市,中唐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相传,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就已燃灯五万盏,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如今的各大古都也都有了元宵花灯展,真是想去哪儿看就去哪儿看。

  另外,在北方一些地方,正月十五还要几个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社火里包括踩高跷、跳钟馗、花车等等。

  总结篇

  HAPPY 2020'S NEW YEAR

  说了这么多,春节的民俗你有没有记住呢?

  总结来说,春节习俗分年前和年后,年前是为过年做一系列准备,年后则是拜年祭祀,畅玩休闲,也十分符合中华民族先苦后甜的优良传统。

  虽然回过头来看,很多习俗都是封建迷信,神神鬼鬼,看似好像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但作为华夏儿女,我们还是有需要了解这些东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美好的新年增添一丝年味,也多一份骄傲与幸福。

  较后,伊顿教育提前祝各位新年快乐,在外的能尽早回家,阖家团圆,2019不顺心的事能在2020有好的转机,孩子学习进步,全家幸福安康!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