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对于清朝那段历史学习的怎么样,你们是怎样看待那段历史的。想必在没有学习满清历史的时候,关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已经是大家对于这个朝代的基本认识了吧。在那段时期,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土地被分的四分五裂。国民饱受列强的欺负,割地赔款让中国人蒙羞。清政府为何会那么窝囊敢不敢不签那些不平等条约,与列强死战到底?
其实,这样的想法,清政府不是没做过。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这都是奔着死战到底去的。甲午时期,光绪帝激进到赐主战派尚方宝剑,谁怂灭谁。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比光绪更冲动,杀了不少主张剿灭义和团求和外国的大臣。
以庚子之变为例,众所周知,八国联军侵华的起因是因为中国的义和团灭洋人、洋教的运动。十万义和团涌入京城,受清政府整编,发粮、发饷,发武器。清兵、团民,围攻外国使臣驻扎的东交民巷,持续大炮轰炸。老佛爷大手一挥,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一次性跟十一个宣战。要知道,我国历还没有一个王朝有如此底气,秦灭六国,那也是挨个拾掇。慈禧此举,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受洋人威胁半生,老佛爷那个扬眉吐气,一雪前耻,别提了。
可较后呢?慈禧趁着夜色跑路,清政府签了一个历次赔款较多的合同。教训告诉我们,纵然你是条汉子,敢拿板砖拍钢铁侠的脑门儿,结果也是以卵击石。咱想高调,可实力它不允许呀。
较后聊聊我们该如何看待历史?如上的问题属于主观性提问,而历史是个客观性问题。一个、一次事件、一种运动是万不可以掺杂感情倾向的。历史不是人,霍元甲的孤注一掷可以用解气、英雄的态度看待。则不可以,好恶可以形容人,但不可以可以形容历史,历史说得是利弊。
举个例子:
庚子之变中,当义和团和清兵围住东交民巷时,董福祥所率的甘军围攻十几天而毫无进展,老太后一生气,主战派端王命装备德国克虏伯厂重炮的武卫中军分统张怀芝援助。大炮打了整天一夜,使馆却毫发无损。
这正常吗?这可是德式重炮,这东西在一战主要用来轰炸顽固要塞。原来,使馆未攻下的真正原因是装有重炮的清军压根就没有把炮口对准使馆,而是对着使馆后面的空地,放了整天一夜的空枪。下此命令的是张怀芝的上级长官荣禄,荣禄当时属于主和派。假如,使馆被夷为平地,清政府就没有缓和的余地了。与荣禄持同样观念的,有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所以才会与列强有互相保护,互不侵犯的东南互保的秘密协议。
对于义和团运动,慈禧就是主观的意气用事,她恨洋人、怕归政。李鸿章们认识则要清楚的多。所以辛丑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弥留之际会怒斥“毓贤误国”。(毓贤就是主张招抚团民,拿团民对抗洋人的义和团运动的始作俑者。)
综上所述,你们对于清政府可以不签一系列卖国条约,与列强死战到底吗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其实,历史已经发生,我们需要正视这个问题,更要不忘历史,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