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为什么将学生按照成绩分成好班和差班?不知道有多少家长和学生都在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人赞成分班很多人持相反观点,你们是怎样看的呢?
分级分班教学是逼出来的,学校都以向高一级学校中的较好学校输送多少学生为目标进行考核宣传以利于下一学期招生。
输送多寡在民众中口口相传,越多名气越大,家长们学生们趋之若骛,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挤进去,这样造成普通学校生源紧张,好的学校学位难求。
一些普通学校为了打响自己的名气,不让自己学区的学生流失只有想尽办法增强考取好的学校的人数,终极办法是办基础班,将学校生源进行甄选组成一个基础班,有时也叫实验班。进入该班凭的是分数,少有关系生。
基础班配备较的老师,平时上课基础知识都是很少上的,上课讲的都是更深更难层级的题型以及相关的解题技巧,注重知识的延展与拓宽,用以培训发散思维。
经过三年的艰苦磨砺,较终目标只有一个:拔尖!拔尖!拔尖!
试想一下,当智商参差不齐的学生在一起,应对同一难度的普通问题,高者懒得做,低者做不了,好比百斤重物,力大者单手可提,力弱者双肩难扛。
而这种选拔从大学招生中体现更为突出,清华北大是高中生终极目标,但一个学校能考几个?一个省除了屈指可数的几所级高中外,一个县能考三五个都是轰动事件,能让民众津津乐道几个月乃至几年,也能让任教的老师吹牛逼一辈子,由此带来的一辈子的名与利更是让身边的人看得见,摸得着。由此也成为想功成名就的老师的强大驱动力。
如果说前者是办基础班的外因,这就是内因。外因因需求而产生,内因因外因而强化。外因是一个个诱人的馅饼,内因就是一个个饥渴的汉子。除此之外,抛却功利,从纯教育角度来看待这件事也并非无道理。人的智商有高低,对知识的理解接受程度千差万别,有人早知道九九乘法表了,而有人对一加一还要数指头,却要求同时学习二十以内加减法。前者听着无趣,产生厌倦;后者如听天书,同样厌倦乃至憎恶。
一个高考两百分不到的与一个考七百分的人同时学高数,一个学得津津有味刚好满足求知欲,一个则如梦游,醒来一无所知。这就是分班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