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所大学叫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很难考上的,那么很多人关心它现在怎么样了。中央青年政治学院,从名字上看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有政治意义和红色色彩的。会给人不同于一般普通大学的感觉,那么现在这所中央青年政治学院怎么样了呢?有没有发生哪些变化呢?
那么在我国以“青年政治”命名的大学一共是有3所的,其中在北京有两所,分别是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还有一所是在山东,叫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只有中青院是隶属于团中央,也是大学中隶属于团中央的大学,所以它的地位是在这三所大学中较高的,那么今天就来介绍下它吧
首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没有太多的头衔,既不是、,也不是双大学,甚至省重点也不是。但是因为也是共青团直属,也是共青团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更加是作为中国共青团的较高学府,前身是中央团校。因为依靠于背后共青团的背景,所以是享有比较高的学界和政治地位的。在以前本科招生阶段,放弃/大学选择中青院的学生数不胜数,在当时可以是较难考的双非高校。
那么在近十年以来,中青院这所大学的发展变化是怎样的呢,在2017年中青院不在进行本专科招生,将原乡的本科和研究生转移至中国社科大,所以下面的内容还是以本科教育作为参考。
NO.1 学校地位基本上没有大的波动
虽然说现在中青院已经将原先的研究生教育划分入中国社科大,但是并不能说中青院合并至中国社科大,依旧是保留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牌子,再者因为其创建基础为1948年的中央团校(至今仍然沿用着两个牌子,实行一套机构),是团中央干部的主培训基地,肩负着为党和事业提供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承担着高校教育和培养共青团干部的双重任务。由中青院的历任校长就可以看出,一般都是由共青团第一书记处书记兼任(比如说胡锦涛、李克强等),所以其地位是没有大变化的。
NO.2 生源质量相较于以前有明显的下滑
举起一个例子来说明在以前中青院招生的巅峰吧,在1994年7月,根据8个省市的招生统计,能够达到中青院分数线的学生共计有5000人,但是招生名额只有50个,相当于1:100。其中湖南省上线277人,但是只招6人,在中青院湖南招生办的老师遭到学生和家长的“围攻”说情.
中青院因为其背后共青团的红色背景和提前批招生,让不少考生以为中青院的办学性质会类似于军校那样奉献的关荣使命,对自己以后进入仕途有帮助。在以前信息比较不发达,互联网发展处于萌芽的时期,很多关于中青院的信息都是不和不准确的,所以在当时所招收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等第的学生,特别是对于山东和陕西这两个高考大省(省内的好的高校资源比较匮乏),所以中青院在这两个省份的招生质量简直不要太好,它的社科和人文类录取分数曾一度逼近北大。身边的同学不少是市级考生,县级考生更加多,当然还有很多学生是以清北的分数选择了中青院。
但是现在随着互联网信息的普及,越来越来关于中青院准确的信息流出,加之中青院的就业质量并没有像考生想象中的那样,除了首届学生得到老教授的提携,得到的地位。后面的复读毕业生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往往不能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工作。所以发展至今,在生源质量上可以说是有一些下降了,没有当年的那种考生光景,大不如十年以前了。但是即便是这样,中青院在前几年的本科招生分数依然还可以增加在一本分数水平上。但是现在已经不在本科招生啦。
NO.3 师资力量水平也有所下降
在以前,中青院的人文社科类学科的任教老师都是以博士学历为主,还有一些部分法律学科是可以和人大一决高下的。在三十年前,人大称为“中青第二”,现在的话中青院在总体实力上已经不能和人大进行比较了。现在的中青院被称为“小人大”,除了说明中青院的学科实力上的下降,也反映了中青院和人大之间的深厚联系。
中青院的师资随着原先的一批老教授的退休,特别是社工系实力大损,已经不再具备以前那种问鼎第一的实力和底气了。还有就是随着培养模式上的变换,新闻系的实力也有所下降。中青院因为自身的等第并不高,既不是也不是工程大学,在吸收年轻的教师上显得比较的乏力,特别是在的青年学者上比较的欠缺,并未能及时的弥补老教授退休留下的师资缺口。所以目前中青院总体在教学领域相较于二十年前是有下降的,但是目前还是属于高水平的,在学术领域表现的还是比较弱势些。
虽然中青院的政治色彩是比较浓厚,但是中青院本身的档次和等第是比较一般的。并没有/大学的雄厚平台和资源优势。中青院所招收的学生是属于水平,生源质量排15.师资配置也是比较强,但是中青院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学生水平与学校资源之间的不匹配,很多/分数的学生选择中青院到就业时并没有得到所应得的待遇和优势。
总的来说,中青院的学生素质,学习氛围浓厚,但是学校本身是比较中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