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时隔近两年,我们的航天器重返月球,嫦娥五号身兼重任,这次嫦娥五号再次升空,顺利完成其使命。关于这次嫦娥五号顺利升天完成任务的事件,大家对此都发表自己的感想,下面选择了几篇对嫦娥五号探月的好的时评及相关航天人物,可以为同学们2021年高考作文写作的参考。
嫦娥五号探月好的时,2021年高考作文热点参考
01“嫦娥五号”飞天揽月引领航天强国梦
作者:焦丽玲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11月24日4时30分,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将刷新世界无人月球采样返回任务新纪录,中国有望成为继苏美后第三个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如今,中国正处在开启“十四五”规划新征程的重要节点,要继续发扬航天精神、探月精神,以高昂斗志阔步前行,不断建设现代化的航天强国、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添彩。
敢想敢为,做努力奔跑的追梦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关于月与嫦娥的诗作不胜枚举,古人以无瑕明月表达志向、寄托相思,借嫦娥奔月抒发对宇宙星空的无限想象。几千年过去,不畏困难、永怀梦想的中国人民不仅实现了成功登月,还率先在月背留下了中国足迹,今天又将通过嫦娥五号到月球上采集月壤岩芯,厘清月球年龄,进一步探索宇宙奥秘。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实施探月工程,圆的是中华民族飞天揽月之梦,而航天梦也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迈进“十四五”新征程,不仅是航天领域,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要心怀梦想,编织属于自己的理想蓝图,奋勇拼搏、努力奔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挥洒青春和汗水,成就光荣与梦想。
勇攀高峰,做探索星空的圆梦者。创新决定未来。宇宙广袤无垠,神秘莫测,探索星空的漫漫征途,要经历无数艰难险阻。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是一片坦途,唯有创新才能选择先机,唯有冲刺才能独占鳌头。回首人类历的探月历程,上一次从月球取得土壤样本还是在1976年8月22日,苏联月球24号带回来约170克,距今已经过去了44年。今年,嫦娥五号成功发射成为人类探索月球新的里程碑,有望创造五个“中国首次”:一是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的起飞,三是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四是携带约2公斤样品,五是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为了实现这些冲刺,研制团队协同攻坚、迎难而上,攻克了产品重量、体积、功耗等技术难题,打造了有着“太空邮差”称号的嫦娥五号轨道器,采回的样本将填补月球火山活动认识上的空白。中国航天有实力、有魄力,敢于独自前行,勇于开拓进取,以艰苦卓绝的努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克服重重阻碍,登上科技高峰。
合作共赢,做同舟共济的逐梦伙伴。自2004年实施探月工程以来,我们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冲刺。嫦娥五号发射成功,赢得全世界普遍关注,月球村协会主席、意大利籍科学家评价说,“中国在空间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探月任务可惠及世界”。多年来,中国探月工程坚持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主动开放部分资源,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和大国胸怀。但是,要想进一步探索月球,开发太空资源,需要全世界通力合作,特别是航天大国、航天强国更应该体现责任担当,作出应有贡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航天人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传承好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建设现代化科技强国。
02嫦娥奔月,中国骄傲
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嫦娥五号将完成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中“回”的任务,是我国探月计划的收官之战,其探测器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进入下一个里程碑。千百年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歇,“嫦娥五号”承载着一个古老民族对于太空的渴望,在漫漫银河中与辉煌成就“邂逅”,与伟大精神“相遇”,每一步,都标志着中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精神迈得更稳更远,不断谱写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新篇章。
回眸中国航天事业奋斗历程,“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始终贯穿其中,从零“起飞”,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就,登月、火星探测、国际空间站等一系列的航天名词出现在人们眼前,标志着我国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创新成果,这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航天科技工作者的默默付出,离不开亿万中华儿女的自强不息、接续奋斗,充分彰显着中国责任、中国速度、中国智慧。
航天事业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较直接的向往。航天事业是人民的事业,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中国共产党把航天事业作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要举措,始终坚持以国为重、以民为重的发展取向,用系统科学的发展思维,有序推动行业事业高质量发展。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政治上,其已经深入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管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民生领域的保障与改善,都离不开航天技术,航天事业不仅能满足人们对于浩瀚宇宙的向往,更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可以说,没有哪个行业能够比航天事业更能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此紧密地融为一体,“嫦娥五号”带着人民群众的梦想破浪前行有多远,就与人民群众的寻常生活贴得有多近。
航天事业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再攀高峰。放眼当今的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发展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各国在发展战略部署上都以增强综合国力作为首要目标,其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航天技术就是重要内容之一。航天技术作为科学领域的较新成就,是各国需要优先选择的较重要战略高地。航天技术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航天技术的发展,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抓航天技术主动权,主动融入科技发展前沿,通过几十年的航天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一次次重大的跨越,推动了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航天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科技发展浪潮激荡前行,毋庸置疑,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成功,是我国科技再一次进步自主创新能力再一次提升的重要标志,在这种背景下,坚定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变,以航天事业发展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成为必然。
飞天揽月看今朝,航天为民看中国。“嫦娥五号”飞天,航天强国称号实至名归,我们要做真正的引领者,瞄准航天事业高质量建设目标,积极主动融入全球航天事业发展网络,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航天技术创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书写精彩天空篇章。
03嫦娥五号,中国科技的较美模样
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11月24日中国新闻网)
“太阳帆板展开!”随着调度岗位的一声号令,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的大厅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万里高空,嫦娥舞袖,壮美!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是11月中国科技的较美模样。今天,嫦娥“五姑娘”较美!
美在充满希望,创造了五个首次。希望是人生的阳光,希望之光是较美丽的光芒。嫦娥“五姑娘”充满希望,创造五个首次,一是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的起飞,三是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四是携带样品高速地球再入,五是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这在我国都是首次。这些首次是对我国航天技术的大检验,这些希望点燃我们太空之旅的新征程曙光。
美在打造极致,谱写航空传奇。标致是美丽的名片,极致是美丽的“顶流”。嫦娥五号任务是我国今年航天发射的重磅任务,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较后一步,实现包括我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在内的一系列高难度任务,嫦娥五号探测器是迄今为止我国研制的较为复杂的航天器系统,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4器组成,也是我国目前发射的重量较重的月球探测器。这些极致的特征,让嫦娥“五姑娘”备受关注和崇尚。嫦娥五姑娘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丽梦想。
美在颜值气质都是榜样,飘逸科技芬芳。嫦娥5号,有分量,8.2吨,是我国目前较重要的月球探测器器,内涵很厚重;嫦娥五号很秀美,四大护法穿糖葫芦,从上到下依次是上升器,着陆器、返回器和轨道器;嫦娥五号很勇敢,着陆地点就在月球正面风暴洋西北部,这个位置过去还没有人类探测器,无论着陆还是载人的,还是返回的,都没有去过;嫦娥五号很坚强,将经过11个阶段,20余天的在轨飞行过程,飞行程序复杂,技术性能要求严格。嫦娥“五姑娘”必然成为我国探月工程的铿锵玫瑰。
再赴广寒约,中国千年梦想悄然实现;九天摘玉盘,中华民族探索创新精神硕果光芒四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诗人李白的《古朗月行》道出了人类对神秘月球的浓烈好奇心,正是在这种好奇心的引领下,16年来,中国探月工程连战连捷,嫦娥一号圆了中国人千年奔月梦想,嫦娥二号首次实现中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嫦娥四号完成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如今嫦娥五号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还有将来的各类探测器还将实施第二次采样返回、月球极区资源详查以及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和技术利用。中国迈向星辰大海的步伐有条不紊,中国探月工程抒写人类奇迹。
今天,嫦娥“五姑娘”较美,谱写壮美,续写瑰丽,充满魅力,我们都爱!
嫦娥五号探月相关航天人物,2021年高考作文热点参考
01.落月及月地返回技术的风险评估人——张履谦
参加探月工程的总体设计,研究月地信息传输,对落月及月地返回技术进行风险评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为探月工程做了大量工作,作为我国的雷达与电子技术和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的策划者之一。张履谦成功研制出微波统一测控(雷达)系统,为建立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的空间测控网和月球、太阳系行星探测的深空测控网,打下了坚实技术基础。
张履谦说:“天上的稳定性需要在地面下功夫,要求科研人员反复做实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覆盖性。这是一项艰苦、细致而又繁复的工作,科研人员要有耐心。”正是靠这种精神,张履谦才谱写出他功勋卓著的人生。
02.嫦娥向导的铺路人——叶叔华
2012年时,一座口径65米、高70米、重2700吨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在上海佘山脚下建立,它能依托射电甚长基线(VLBI)技术清楚地听到来自宇宙深处微弱的射电信号,为我国深空探测项目提供定规观测。作为VLBI技术应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我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说,中国VLBI天文测量网作为测控系统的测轨分系统在嫦娥一号测轨中起到关键作用,它为“嫦娥”奔月指明前行的方向。
在叶叔华看来,登月既为找能源,也为找家园。她说:“我们不但要到月球上去,很快还要到火星上去,也许有整天我们跑去把它绿化了,温度也低了,那么十代、二十代、一百代以后可以移民到那儿去。”
03.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位总设计师——孙家栋
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我国探月工程第一位总设计师——孙家栋。
他说,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今天的成就,依靠的不是一个人,也不是单纯一个集体,而是靠党中央的关怀和人民的大力支持。虽然功勋卓著,但他在各种场合下,总是谦虚地重复一句话:“有几十年工作经历的航天人很多,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每次被授予奖励,领奖时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怀着不安的心情,来代表大家接受这一项荣誉。”
04.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一个人,三个院士头衔,他就是“嫦娥之父”、我国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欧阳自远。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他指出,当代的深空探测已经进入到月球探测是起点、火星探测是重点、小行星探测是热点、木星与木星系探测是亮点的新阶段。我国的月球探测已经成功实施无人月球探测阶段的绕月探测(嫦娥一号和二号)和落月探测(嫦娥三号和四号),即将实施月球采样返回(嫦娥五号和六号),进一步还要逐步建立月球科学探测基地。
他说,“我们的目标不止于月球,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05.万人探月团队的首任总指挥——栾恩杰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探月思路的提出,到论证、立项、实施,直至成功,栾恩杰都是重要的见证者、组织者、。他请来各个领域经验丰富的老科学家,组建了一个近万人的庞大工作团队。他说,冲刺载人航天技术之后,继续进军深空探测领域是航天技术发展的必然规律,而深空探测的目标首先就是月球。为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栾恩杰付出了毕生心血。
2004年1月,我国探月工程被批复并正式启动的当晚,爱写诗的他用较惯用的情感表达方式,记下了那一瞬间的兴奋与感慨:地球耕耘六万载,嫦娥思乡五千年。残壁遗训催思奋,虚度花甲无滋味。
06.探月发射现场的“定海神针”——叶培建
2001年10月,叶培建开始介入探月工程工作,到2004年春节后项目立项,叶培建和团队完成了电性星、结构星、热控星、攻关技术以及专项试验等等,2005年10月,开始进入正样星研制阶段。
作为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嫦娥三号首席科学家,嫦娥二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试验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叶培建在各号嫦娥方案的选择和确定、关键技术攻关、大型试验策划与验证、嫦娥四号首次实现月背软着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些年,叶培建更多是站在幕后,为年轻的航天工作者们撑腰。在发射现场,大家都说,叶总就是“定海神针”。
07.让国旗在月背飘扬的现任总设计师——吴伟仁
吴伟仁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2008年,他从孙家栋手中接下重任,在他的主持下,研发团队肩负着几代航天人的期望和汗水,披星戴月,攻坚克难,让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插上了一面五星红旗,这是人类探月一面在月背飘扬的国旗,世界为中国惊叹。
几十年如一日深耕航天遥测领域,解决了诸多中国航天难题,但他却说:“我是一个很平淡的人,只是从事了一项不平淡的工作。”他从山村走出,奔向梦想的太空,让“嫦娥”“鹊桥”“天宫”在天边化作闪烁星河。
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除了惊叹我们航天事业的一次又一次的壮举之外,同学也要感谢我们的兢兢业业的航天人物,并且像他们学习好的品质,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