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句诗的作者其实我们学生们并不常听到,这首诗句也肯定是陌生的。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什么意思,告诉大家怎样的道理?咱们学生们需要掌握,看一下下面的文章吧,这里将告诉大家关于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的意思及出处,来学习一下吧。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是唐代诗人章碣所做的《焚书坑》一诗。想当年秦始皇为了实现思想上的禁锢,防止天下儒生再出来说三道四,作出了焚书坑儒这等倒行逆施之事。但是秦朝的结局如何呢?
天下英雄群起而攻之,秦二世而亡!这与秦始皇当年的期待可谓天壤之别,章碣将焚书坑儒和秦朝天下大乱的事情在一首诗里呈现,巧妙的实现了讽刺。让秦始皇当时的行径,成了滑天下之大稽的丑事。
诗句的本意,先来说说诗句的本意。随着竹帛在火焰中化为青烟,秦始皇的帝业也化为乌有,如今函谷关和黄河环抱之地成了始皇帝的长眠之所。想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但灰烬尚未冷却就已经天下大乱,原来刘邦和项羽等推翻暴秦统治的英雄本根就不读书。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坑灰未冷山东乱”的山东并不是今天的山东省,而是太行山脉以东。太行山脉以东,正是当年被秦始皇灭掉的六国旧地。所以倒反大秦的各路英雄,指的就是当年并起的群雄。
这首诗,有意思就有意思在,秦始皇当年的焚书坑儒和他意料之外的结果。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曾下令焚烧书籍,并坑杀了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焚书的原因不言而喻,就是为了实现思想上的通知。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统一度量衡”,这是咱们在史书上读到的内容。这些措施的确促进了大一统的实现,也让后来各地的交流变得畅通无阻,但是这一切都是有代价的。
在这之前,虽然上有周天子统治,天下有七大诸侯国,但实际上地盘大人口多,各国有各国的法令,各国有各国的规矩。比如一个人偷了东西,在一个的法令中可能打一顿就算了,而另一个的法令中恐怕要割掉鼻子。
当然,如果秦始皇只是取周天子而代之,依旧采取诸侯分封制那没什么问题。但他本身就是推翻周天之统治的人,他知道这样的统治实在太不稳固了,于是选择郡县制。郡县制的根本就是上下的制度都需要一致,而各地官员逐级向上,较终的权利集中在中央,也就是秦始皇他自己的手里。
其实采取怀柔政策,一点点地去改变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这需要多少年才能实现法度同治就不太好说了。于是丞相李斯想了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把那些没用的书都烧了吧。
于是,秦史和一些医书被保留下来,其他的通通都被焚烧掉了。而且还有令,但凡敢私藏禁书者,斩!书烧掉了,秦始皇安稳了没多久,又开始闹腾了。毕竟要堵住天下悠悠之口,是比烧书更难的事情。
不过“坑儒”这事儿,得好好说说,被扔进坑里的,可不是儒生,而是一些江湖混混。
秦始皇晚年就追求一件事儿,长生不老。或许是因为想做的事情没做完心有不甘,或许是因为刚稳定的天下还没享受就死掉的话心有不甘,反正秦始皇不想死。但人一旦有了欲求,其实就是有了弱点。
一心想求长生就成了秦始皇较大的弱点。出现在秦始皇身边的炼丹方士,一个个都是巧舌如簧,坑蒙拐骗。不仅丹药没练出来,有的嘴巴还贼贱。
公元前212年,一个姓卢的和一个姓侯的方士,炼丹失败以后,就开始私下议论秦始皇,不光议论他的私生活还议论他的治国方法。不仅如此,他们还带着秦始皇给的用于炼丹求仙的钱跑路了。
这种养不熟的白眼狼,秦始皇自然是无法忍受,虽然他俩跑了,秦始皇为了泄愤将关联人等活埋了四百六十多号子人。
“焚书坑儒”经常被放在一块说,其实焚书是焚书,坑杀方士是坑杀方士,完全是两回子事。
不过历来焚书都被当成是秦始皇倒行逆施的罪证。他也的确有想利用烧书这件事实现思想禁锢,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难道没有了这些书,就真的天下太平了吗? 只比秦始皇小八岁的泗水亭长刘邦和楚国的蛮力小子项羽就用事实告诉秦始皇:想得美!
还真不是读书人干的
刘邦出生于沛郡丰邑中阳里,年幼时曾经和卢绾一起读过过几天书,要说有多高的学问造诣,那恐怕是没有。年纪再大一点就去种地,带着一群小哥们瞎混了。若不是他以泗水亭长的身份押送劳役去骊山给秦始皇修陵墓的途中人都跑光了,他无法交差,估计也不会有在芒砀山斩蛇起义的故事了。
而项羽,自幼膂力过人。他的叔父项梁曾经教他读书习字,但读了几天也就不想读了,然后又去学剑,学了几天又不干了。项梁气的问他到底想干啥,他说;我要学万人敌!
项羽和项梁的心里,是对秦国的仇恨和匡扶楚国的梦想。 让他们愤而崛起推翻秦始皇的,从来就不是哪本书上写的要怎样怎样,而是秦始皇自己的所作所为导致的结果。
较后此诗的讽刺堪称辛辣。 他并没有写焚书是没有用的,而可巧的是,较终把秦朝推向灭亡的两个人,却都是不是读书人。按照诗中所写,他这大概是焚书时的秦始皇所万万没想到的事情。
其实毁坏书籍一事,秦始皇之后,很多帝王都干过,有的是烧掉,有的是直接篡改。古之帝王一直惧怕书上不利于自己的东西被别人看到,但“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其实读书人才是较好管的,你只要给他点事儿干,给他个官儿做,他那儿还等着“鞠躬尽瘁”呢。而纵观古代各个王朝,由读书人推翻的,有吗? 可惜的是,历朝的统治者,始终都猜不透这个谜底摆在谜面上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