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疫情中的我们”为话题的议论文?较近很多同学都在问这个问题,所以今天在这里帮助大家分析一下该如何写好“疫情中的我们”议论文,在这之前同学们首先需要明白什么是议论文,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如何写疫情下的我们。
这其实是两个问题:
1.什么是议论文?
2.以人称代词“我们”为词的短语如何立意?
一.什么是议论文
表达观点看法的文章,叫议论文。
什么是观点看法?
分三种:
A.个人感受
B.主观猜想
C.基于事实的判断。
写个人感受和主观猜想,不需要逻辑推理。
你这样写:
疫情是敌人,我们要它;
疫情是朋友,我们要接受它;
疫情是镜子,正面是天使,反面是妖魔。
——这是写我们的感受,这种感受可以各人不同。
你还可以这样写:
疫情中,某种看不见的力量亡我之心不死。
“某种看不见的力量”是什么呢?
假如你写“大自然中某种看不见的力量”,又说不出是什么力量——你就是在表达猜测,没有依据的猜测。
假如你写“社交媒体上的某种暗流”,有数据,有案例——你就是在表达一种判断,有逻辑有推理的判断。
二、人称代词“我们”为词的短语如何立意?
假如写记叙文,你会,写个故事就可以。
要求写议论文,如何立意?
“我们”是谁?
“我们”是一群人。
一群人可多可少,少到一家子,多到全世界。
假如你把“我们”理解为高三这个特定群体,这就大大缩小了议论范围,在某种意义上,也增加了写作难度。
假如你把“我们”理解为有关联的人,这范围就跨越了国界,有了更大的议论空间。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观念的分歧。
谈论“我们”人群,实际上是在谈论不同的观念。
疫情,跟其他社会事件一样,是一面放大镜,放大了不同的人的冲突。
疫情的防控,要具备若干条件:
科学家对病毒的认知度;
医疗设备和人员;
后勤物资供应链;
流程管理和优化;
社会治理要兼顾公平和效率;
疫情跨越国界线,还需要国际合作;
……
很多关于疫情的争论,只谈其一,不及其他。或者对什么是关键因素,谁老大,谁老二,都会有争议。
有争议的地方都可以写成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疫情中暴露的问题很多:
信息交流中的真与假;
人权A与人权B有冲突;
“全民冷冻”模式的利与弊;
地域管理与地域歧视;
饮食文化是助推剂还是背锅侠;
全民聚焦也意味着全民盲视;
自由与不自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社会成本与社会认知水平成反比;
危机的同义词是机会;
情与法的冲突;
生命的脆弱与无助;
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
……
无需再列举了。
我已经说了,疫情只是放大镜。
我们要谈论的不是放大镜本身,而是放大镜所照出来的那一切。
“疫情中的我们”,中心词是“我们”。
放大镜里面,什么都有。
几乎是什么都可以写。
就挑你感受较深的写。
假如你问我,我感受较深的是什么。
有两点。
第一点,我对社会治理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很关心。这是“我们”的生存环境。环境好,我们自己才能好。
第二点,是“我”在不自由中感受到了自由。这是“我们”的“人”的具体感受和思考。
我们“被动宅在家”,貌似失去了自由——其实是失去了你熟悉的“被安排的生活”。不再有人安排你的日常生活,你反而感觉“失去了什么”。你甚至渴望回学校,让学校来安排我们的时间。
假如我们能主动管理和安排自己的时间,我们就会有“拥有自由”的感觉。
你可能还会问,写作文时,你有两个以上的想法,如何选择哪个想法更好?
——选择“我们”都关心的、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的话题。
毕竟,我们写文章不是为了自我抒情,主要是“公共表达”。
“公共表达”,就要表达“公共”的感受和利益。
关心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生存环境是“我们”共同营造出来的。
人尽其才,美美与共——这是我对美好社会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