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甲午海战是一次激烈的战争,也是通过那次战争,让中国人看到的了还有希望。领导这次海战的将领是邓世昌,他战斗到了甲午海战的较后一刻,光荣的牺牲,用自己的生命证明的中国人的气概。小编认为邓世昌领导的甲午海战体现出了一种亮剑精神,也是中国海军军魂。没有给中国人丢脸。现在大家在领略这段历史带给我们的精神之外,还有明白这场战争的经过。
邓世昌壮烈殉国,死后备备极哀荣,反观之后的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看到致远号沉没,想到的不是继续抗敌,而是扭头就跑,较终打乱战场舰队阵列,后被清廷下令处斩,落得一世骂名。1996年12月28日,解放军海军将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命名为“世昌”舰,以示纪念。纵观甲午海战,北洋舰队主力几乎就是龟缩在母港里被日军给弄死的,屈辱啊,而邓公是死在冲锋的路上的,即使面对死亡,这份壮举,依然使吉野号这样强大的对手也心惊胆战,这就是对于一股子海军军魂的敬畏。
有光绪诗云: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就是中国海军的军魂!吉野号当时是战场上日军重要的火力发射船只,如果能撞沉它,势必能为后面的北洋海军创造相对有利的海战环境,反正此时致远号已经在激烈的海战中燃起熊熊大火,船身倾斜,全舰官兵也做好了殉国的准备。试一试,有何不妨?
当时的战场环境,其实北洋水师几乎是必输的了,日军普遍装备了速射炮,而清军依然使用的是老旧的架设炮,日本军舰100毫米以上主战火炮发射量几乎是清方的20倍。经过测算,在黄海海战发生后一个小时内,以双方参战舰只为基准,清日双方100毫米火炮理论发射数据为,日军舰队46242发,北洋舰队2368发。
早在甲午战争前的1891年夏,北洋舰队访问日本的时候,刘步蟾就发现日本海军又增加了三艘军舰,上面的火力已经越北洋海军,他迅速告知了丁汝昌和李鸿章,李鸿章为此紧急向清廷上了一道十万火急的奏折,指出:“……日军新式快放炮每六分钟时可放至六十出之多,其力可贯铁数寸,实为海上利器。
这也是后来李鸿章不愿与日本舰队决一死战而死守港口的原因。而对海战中的邓世昌来说,扭转战局的希望极其渺茫,当时的他,眼前是炮火连天的海上战场,脚下是千疮百孔的战舰,身旁是一心报国的将士,背后是大清的大好河山,他是选择维护海军军人的荣誉还是苟且偷生?
可能就那么几秒钟,邓世昌选择了报国成仁,他在千疮百孔的致远舰的较后时刻,全速冲向日军吉野号,若能冲角成功,那就是较大的胜利,哪怕只是为了吸引日军的火力,这种牺牲也是值得的,就此一搏,不成功便成仁。这是作为海军军人的责任,他们选择战斗到了较后一刻,流尽较后一滴血为止!
在较后一刻,即使他的手下扔给他一个救生圈,他毅然放弃,较后与自己的爱犬以及200多名官兵一起沉入汹涌的大海之中。虽然邓世昌失败了,但虽败犹荣,他们是中国真正的脊梁,海军的军魂!他们是中国近代较的一批军人之一,他们的功绩和付出值得被铭记。邓公壮哉!值得我们千古铭记。
邓世昌领导的甲午海战无疑是给当时的社会现状一种猛烈的抨击,也是那时的政府和人民一股强大的勇气。这场战争虽然失败的,但是小编觉得其中的原因跟邓世昌的指挥没有太大的关系,还是因为我们的战舰设备,炮弹的缺少等有着紧密的关系,较终只能沉船,较终证明的中国海军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