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是古代有名的诗人,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古诗,其中边塞诗是王昌龄比较擅长的古诗。但是他还写了一首诗叫做《闺怨》,这样的诗并不是诗人所擅长的,但他却写的的好。具体这首《闺怨》好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王昌龄的这首《闺怨》主题突出,句式凝炼,虽然只有寥寥几笔,前两句由表面的人物少妇,在春暖花开的时候一人独自登上高楼眺望,本来是经过精心的打扮,兴高采烈的来欣赏春意盎然的景致,却在无意间看到绿意倒挂的柳树——“忽见陌头杨柳色”,而引来无限的伤感之情,由此进入承上启下的意境。
“突见”两字很自然的使原本开心不已的少妇陷入无限忧伤的境地,悲从喜中来,两种不同的心境由一个意境展开。在古时柳树生发之时也有挽留思念的含义。柳与留谐音,因此古人往往在送别之时常折柳枝,表示依依不舍之情。睹物思人,强烈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中的小少妇从来没有经历过相思离别之愁,因而开始可以无忧无虑的独自欣赏春天的美景,无意看到在春风中摆动的杨柳,惆怅之情不由自主的涌上心头。此时万分悔恨,当初为什么支持丈夫去遥远的边塞,建功封侯,在乎什么功名利禄?
较后一句借用一个“悔”字巧妙的转折到全诗的主题——闺怨上。丈夫不在身旁,而今就自己一个人独守空闺,又独自一个人欣赏这春天的景致?再好的美景,再美的容颜,也是索然无味的。醒悟之情和悔悟之意交织在一起。
正是:登高望远人不见,戚戚伊人独生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