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苏轼的《蝶恋花》怎么样?为什么王士祯说它“字字惊心动魄”?
楠哥 2020-01-14 10:34:34

  苏轼的《蝶恋花》怎么样?为什么王士祯说它“字字惊心动魄”?王士祯能够评价给出苏轼的《蝶恋花》这首诗这么高的评价,是因为写的与众不同或者会之际人心。写《蝶恋花》的作品多,为什么偏偏苏轼的会得王士祯到这么高的评价,原因在下赏了整首诗的背景、意思等就明白了。王士祯是谁,他为什么要说《蝶恋花》“字字惊心动魄”也会为大家做一个介绍。

苏轼的《蝶恋花》怎么样?为什么王士祯说它“字字惊心动魄”?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所作,这一年,苏轼因在镇江赈灾而半年不得回家,在一个暮春之夜因孤寂思家写下此词。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上阕中由春逝之忧引出客居异乡的怀乡之情,暮春时节,春意渐消芳草凋零,看着异乡的风光,又到了一年的清明时节,黄昏时分坐在小院中思念着家乡的亲人,恰逢落红满地,处处啼鴂声。

  在下阕中,苏轼以芳草,落红两件眼前的春事颓败之景,和恰逢清明独居异乡的事实状态,再加之黄昏、啼鴂声的寥落意境,将伤春、思家、落寞的客观情景和身心状态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使景和情都生动地展现出来。

  伤春忆别中,离家怀乡的伤情别绪更甚一层,于是在下阕苏轼更为深层直白地抒怀了思乡之苦:想到亲人与这客地并不十分遥远,只是咫尺之间不能分身相见,望断天涯却还是了无音讯,人就在这样的忧思伤情中昏昏睡去。词的较后苏轼以“梦颇月落”来结尾,五更时分号角声惊醒了梦中的自己,如梅花一样清白的月亮也被这角声惊扰地落了下去,心下伤怀欲碎,较后全词在一种了无边际的落寞伤郁中结束。

  这首词的思乡之情中,由春逝,清明作时节背景,由黄昏到凌晨天色近破晓(五更为凌晨三点至五点)作具体时间背景,在这些易使人感怀的时间点中,穿插了种种引人忧怀的意象,融合词人自身的历史境遇,寥落伤怀,使整首词情景相合,个中寂寞乡愁直抵人心。

  接下来解答第二个问题,为何王士祯评其“字字惊心动魄”?

  王士祯是清代诗人,词论家,他在《花草蒙拾》评其“字字惊心动魄”的全句为:“‘春事阑珊芳草歇’凡六十字,字字惊心动魄。‘只为一句何满子,下泉须吊孟才人。’恐无此销魂也。”这句词评中的“只为一句何满子,下泉须吊孟才人”出自唐代诗人张祜的《孟才人叹》。

  诗中的“孟才人”是唐武宗的宠妃,后来孟才人在唐武宗病榻前以哀唱一首《何满子》后不久,唐武宗病逝,孟才人也痛楚而死,《孟才人叹》中诗人除了表达对孟才人殉情的哀叹外,还有对孟才人虽得君恩却不得自由的同情叹息,整个故事的悲情结局和宫怨中的悲苦断肠令人深受触动感染。

  王士祯的这句诗评正是将苏轼的这首《蝶恋花》中哀情伤怨的感染力,置于有令人叹息哀绝的具体故事为依据的《孟才人叹》之上。之所以有这样的评价,一则是因为这首《蝶恋花》以时间、空间、视觉、听觉和词人本身的寥落心境高度和谐融合的艺术感染力;二则历来诗词评家们在评诗论词的时候,都会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下当时作品所处时所处的境遇作以研究评论。

  这首词当然也不例外,苏轼在1071年时自请外调京师,原因是因上书新法弊病遭王安石之愤,自此苏轼因政治主张而饱经沉浮风霜的一生就此拉开序幕。

  这首词作于1074年,苏轼在这三年中任通判,那么他的家人也居于,写下这首《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时苏轼正值在镇江赈灾,他所倾注的忧思伤怀除了对家人亲眷的思念之外,还有着对家国民生的忧虑,和政治失意期间的落寞,其中的真情实意也因其曲折复杂而颇触动人心。想来王士祯也正是想到种种故喟然长叹,悲起心头,加之词中感怀忧伤的种种意境给人深厚哀婉的感染力,故有此评价。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