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后人们主要是从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或者是文学作品中看到过,而真实的诸葛亮其实只有那个时代的人知道。诸葛亮可以说是一个神人,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也有很多,较经典的就是他的军师形象了,简直是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大家对于他的传说神乎其神。可以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我想跟现在的传说中的区别还是很大的,我来简单讲一下自己的印象中的孔明。
一、诸葛亮祖籍今山东南部的临沂一带(琅邪),青少年时就随其叔父浪迹天涯,后到刘表治理下荆州一带生活了很长时间,因此,少年孔明已经对天下形势有很直观的认识
既然诸葛亮是如今山东人,那他身高一米八五以上也就不奇怪了,同为山东人的孔子还将近两米咧。据说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需知诸葛与葛本是一姓,又说诸葛一姓甚至与秦末反秦的陈胜大将葛婴有关,反正不管怎么说,诸葛一家到了东汉末年在世族大家中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只是这个家族偏于没落。
诸葛亮在其父去世后,由其叔叔抚养,跟随其叔浪迹到淮南、甚至江东一带,其叔曾在袁术帐下任职地方太守,但要么没能到任,要么很快不驱逐,由此又随其叔父浪迹到刘表治理下的荆州。诸葛亮就在荆州北部一带住了下来,而大约此时,他大哥诸葛瑾出仕于孙家兄弟,后来成为东吴重臣。据说他们的叔父与淮南的统治者袁术、荆州的统治者刘表都有些故旧关系,因此少年时的诸葛亮,不仅因为行走天下见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和民生,而且也对各路军阀有着很深的了解。
二、青年诸葛亮虽然没有出仕于刘表,只是与一群荆州名士交游,然而他并非无所事事,在他脑中《隆中对》中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其实早已经形成
诸葛亮没有出仕于刘表,恐怕并非刘表不知有诸葛亮其人,按理说诸葛亮的叔父与刘表有些交情,其妻族更与刘表有些亲戚关系。孔明没有出仕,一和他不情愿有关,二和刘表晚年其机构缺乏活力有关。不过,当时的年轻士人,有些声望家世的,大多也不会满足于一个低下的职位,这是当时的普遍现象。孔明躬耕于陕西,这也是养名的举动,然而除此之外,孔明也趁着自由,开展了大量的活动,以充实自己。我们知道,读书躬耕、游历山水、与名士侠客相交游,是孔明当时的日常活动,考虑到他比较复杂的亲情、朋友网,实际上,孔明的足迹可以遍及中原、江东、荆州三地,事实上,荆州北部正是这三地交汇之处,而荆州的士人后来也分别为三国所用。
孔明的隆中对,绝非见到刘备或听说刘备后才形成的,这是出于他对中原、江东、荆州势力的综合判断,荆州即便没有刘备,或许还有其他人。跨有荆益、兵出两路的想法,其实早有历史借鉴,且不说秦末楚汉相争时,刘邦从汉中一路出陈仓而定三秦,这一路出兵早有先例,而后两汉之交,刘秀等人初起兵时就是先下宛城,孔明的一路出秦川、一路出宛洛,大约是对这两个成功经验的综合。甚至,与刘秀争夺天下的蜀帝公孙述还真的去实施过这个两路出兵的计划。然而,在一些军事大家看来,分兵两路,在蜀国本就实力虚弱的情况下,其实大不可取。但这个计划后来终究不能实行,因为关羽丟了荆州。
三、诸葛亮较初在刘备帐下的地位
有人认为刘备三顾茅庐是不真实的,星火辰认为是真实的,刘备在三家君主中根基较为薄弱,他能得人的首要在于他能够谦躬下士,而且以意气相投。初投刘备的诸葛亮不过二十七岁,比刘备整整小二十岁。
一个有趣的玩笑话,刘备正好比1961年出生的牛儿们大1800岁,诸葛亮正好比1981年出生的金鸡大1800岁,如今这两年出生人若工作在一起,大约可以感受一下是什么感觉?以明星为喻,刘德华遇到了余文乐,这就是两人的年轻差距。
刘备对诸葛亮自然是尊重的,然而他手下的宿将关、张等人都不喜欢。为什么不喜欢?不是因为才能、兴趣的问题,而是这个巨大的年轻差距。所以,你很难想象,真实的诸葛亮能像《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去指挥关、张。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到,即便是刘备部曲中的后起之秀——魏延(真实的魏延并非出自荆州降将,而是刘备部曲),他对诸葛亮也不是完全服气的。
真正听孔明话的,是荆州出身的年轻一辈,以及益州的一些年轻人,这是在刘备死后,其部曲凋零殆尽,刘备政权进入更新换代的情况下。
刘备军事上重关、张、魏延等部曲,荆州事务上或许对诸葛亮有所倚重,益州事务上则庞统、法正等人权任要重得多,其实孔明的前期表现,似乎更在沟通东吴方面。因为他与诸葛瑾的兄弟关系,他对东吴较为亲密的态度,因此征吴之战,刘备不征询诸葛亮的意见也就很好理解了。
四、做为蜀汉实际统治者的诸葛亮
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为蜀汉的实际统治者。刘备托孤,是形势之必然,白帝城上不可能埋伏什么刀斧手(将托孤作为一种刘备权诈的阴谋,星火辰不认同)。当时的刘禅,根本无力应对蜀汉内外部的复杂矛盾,除了孔明可以托付,刘备已经找不出第二人来。刘备安排李严给诸葛亮当辅政的搭档,许多人只是看到了李严对诸葛亮的掣肘,事实上,在当时蜀汉内部荆州派、益州派矛盾重重的情况下,安排李严与其说是为了掣肘诸葛亮,不如说是为了平衡各派关系。
孔明治国的确厉害,他很好的在治国用人上一碗水端平,以至于等他后来拿下了李严,蜀国境内居然没有一丝风吹草动。李严被拿下后,诸葛亮事实已经成为能够左右蜀汉一切的权臣,然而他掌大权而不居,较终成就了忠臣的美名,这的确是他道德的极为高尚处。
至于孔明出祁山而征魏的军事行动,屡屡受挫,似乎证明了带兵打仗非其所长。而他不采纳魏延的出子午谷的奇谋,更被有些人诟病。然而,事实上,魏国比蜀国强大得多。当初刘邦出陈仓而定三秦,是赶上了关中被分裂为三个小国,且这三个诸侯都不得人心的时机。而孔明对付的,却是既强大而且已经铁板一块的关中,不能成功并不能说明他的军事才能不行。至于子午谷奇谋,星火辰认为根本不可行,且不说道路艰险,即便真的可以侥幸占领长安,也必然被陇上、陕西两路来的魏军给歼灭。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在战术上或许算是奇谋,在战略上完全不可行。后来,到了唐朝,安史之乱,即便安禄山十万叛军占领长安,陕西还有叛军占领的陕西一带为保障,从陇上、泾原而下的回纥、唐朝联军照样可以将十万叛军冲垮。有陕西为保障的安禄山大军尚且不成,何况意图侥幸占领长安的蜀军?
诸葛亮持重之策,是极为正确的!
五、历的诸葛亮的确智慧、忠诚、勤恳,这些与《三国演义》并无差别,孔明军政俱优,这是星火辰不同于三国志的看法,至于道术、易学之类的神秘休养,我想也是当时兵家的必修课
《三国演义》当然夸张了诸葛亮鬼神般的推测能力,然而,从那个时代的大将来看,对易经之类属于推测神秘学问有所研究,似乎是当然的。譬如说晋朝大将杜预,是公认的世之名将,他曾为《左传》作注,其中可以看出,他对易经是深入研究过的,因此对左传中属于推测学的东西解释得头头是道。由此,诸葛亮会推测学,也没什么奇怪的。然而,《三国演义》中的有些描写,的确过于夸张。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