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刘备之所以能够打下天下,主要是因为他身边的那些文人志士,其中诸葛亮是较较典型的代表,也是陪伴刘备时间较长也较有名的一位军师。我们都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典故,足见诸葛孔明的才能是对刘备打天下有很大的作用。可是在刘备临终托孤之前,做出的决定另一些人不理解,那就是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给诸葛亮,刘备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刘备托孤于诸葛亮,以李严为诸葛亮的副手,显然,李严是有很大兵权的,诸葛亮难道就没有吗?事实上,诸葛亮有远远高于只是兵权的各种权力,他的地位在蜀汉是极为脱的。
一、诸葛亮不但有兵权,还掌控蜀汉的各项大权,好多都是李严所不具备的
先看刘备入蜀后,诸葛亮职掌的变化,以下均出自《三国志》,以时间先后顺序列出。
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此时,刘备还没有称王称帝,官职是左将军。诸葛亮的署左将军府事,就是刘备幕府的较高僚佐,掌管各种军政机密。而后,刘备外出就留诸葛亮镇守,托付给他招兵积粮的各项重任。此时的诸葛亮,已经享有其他僚佐没有脱地位了。而李严,此时根本没有进入刘备幕府的中枢。
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
这是刘备称帝后的事儿,诸葛亮录尚书事,就相当于掌控了蜀汉的朝局,既有丞相的高名,又有录尚书事的实权。事实上,东汉一朝,高位上只有三公的虚衔,不带录尚书事的,基本就是个摆设。刘备重设丞相,又给他录尚书事,由此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信用。何况,张飞死后,诸葛亮还领司隶校尉,这个官职在东汉,不但有监察、刑法的性质,甚至有点特务性质,可见对诸葛亮任用之重。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先主病笃,讬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托孤,很明显的,李严是诸葛亮的副手。更关键的,刘备居然当着李严的面,说出了若刘禅不才,诸葛亮可取而代之的话。这种话,不能仅仅看做是刘备的虚伪和权诈,否则他没需要当着李严等人面说。刘备这句话,实际赋予了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很脱的地位。换言之,刘备相当于告诉李严等人,诸葛亮和刘禅一样,都是你们的主子。
因此有了刘禅登基后的以下安排: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
这其中,诸葛亮不但领益州牧(要知道蜀汉也就一个益州),而且开府治事了。开府较大的用处在于,诸葛亮的丞相府可以自己辟召僚佐,这样就形成了诸葛亮自己的军政班子,由此,才有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宫中府中”的说法。宫中是刘禅的班子,而府中是诸葛亮的班子,在诸葛亮看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而李严,直到他被废,也没能享有开府的权力,由此他还和诸葛亮闹矛盾。
二、诸葛亮所享有的哪些大权是李严根本就不具备的?
一是开府建立自己班子的大权,李严始终没有享有过。并非说李严就没有僚佐,而是他不享有自由召辟人才的权力。这样的话,他的僚佐的任命,都得经过蜀汉朝廷,那就都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中了。
二是蜀汉中央的军政大权,李严虽为尚书令,但是否实际掌控朝政很有疑问。《三国志》记载:
章武二年,先主徵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刘备在章武二年已经任命李严为尚书令,虽然如此,在尚书台中,比起先录尚书事的诸葛亮来说,李严肯定也排在后面。更何况,刘备死后,李严以中都护而统军,留在永安(白帝城一带)镇守,再后来,他又长期镇守江州(今重庆),由此可见,他对成都朝局产生的影响,肯定远远比不过诸葛亮。
三是特殊情况下可以自己当主子的特权。这个特权,刘备在托孤时是赋予诸葛亮的,李严等人都亲耳听到,但李严肯定不享有这项特权。当时的诸葛亮,事实上就蜀汉的较高统治者,不光有刘备“君可取而代之”的特殊许诺,退一步讲,至少也是刘禅的相父,有着当年周公、霍光一样的地位,李严是万万不能相比的。正因为如此,才有着诸葛亮北伐,可以向李严征兵的事儿发生,李严的统内外军事,显然不能简单理解为后来的“都督中外诸军事”。
三、李严的军权,以及其军权的局限
首先,李严肯定掌控着蜀汉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李严曾经为刘表、刘璋等人都服务过,投降给刘备后,一度只是地方太守,但他镇压叛乱得力,不但表现出他有较强的军事能力,而且体现出他有一支自己的军队。刘备对李严的拔擢,其实是比较有眼光的,这其中既要考虑平衡新旧派系的关系,又要考虑李严的才能。等李严到江州后,开始临江筑城,实际形成了一股很强大的独立势力。诸葛亮北伐,要征用李严的军队,李严却以各种借口进行推脱,其实征用的就是李严的江州军,李严想要保住自己在江州的土豪地位。但他这种想法,终究还是失败了。
其二,李严不但直辖江州军,还统管在白帝城防御东吴的刘备旧属。这是刘备托孤时就决定的,刘备临死前,把永安交给李严防守,李严长驻永安,诸葛亮回成都理政,于是永安的刘备旧属就归李严管了。一两年后,诸葛亮出军汉中,做为诸葛副手的李严理应担当留守重任,于是李严移屯江州,但仍然统辖永安的军队。这也很有意思,李严担当留守重任,不回成都,却在江州留驻,诸葛亮和李严关系的微妙可见一斑。
由此,我们知道,李严所统领的军队,较初应有其私人的军队,而后混入大量刘璋旧军,他投降刘备后,当了犍为太守,手下兵力已不下五、六千人。等刘备托孤时,李严实际又掌控了刘备在白帝城留下的部分军队,等他到江州后,他又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军力应该在数万左右了。而且,与李严实际管辖地隔江相望的,是李严好友孟达的新城军(虽然孟达投降了曹魏,然而李严一直与孟达互通音信),孟达很可能成为李严的盟友,因此李严的军事实力不容小觑。
然而,李严的军权实际有很多局限:
其一、诸葛亮享有调动李严所辖军队的权力。这一点毋庸赘述,因为刘备赋予了诸葛亮蜀汉实际较高统治者的脱地位。李严当然可以以许多借口推脱诸葛亮的调动,然而,较后他终究还是扛不住的,他的推脱之辞,恰恰成为了他后来的罪名之一。
其二、李严的嫡系中,也并非人人都与他想法一致,更何况,李严没有开府,其僚佐的任命得通过诸葛亮,恐怕也难有太多嫡系。正因为如此,建兴八年,当诸葛亮又北伐之时,调李严率领他的二万人镇守汉中,李严不得不离开他的老巢江州,这才有了后来李严运粮不济,被废黜的事。
其三、除开江州军,李严所统领的永安军,事实恐怕得听诸葛亮的。为什么?因为李严离开了永安后,统领这支军队的是与赵云齐名的陈到,陈到是刘备的老部曲,肯定与诸葛亮更亲近些,而不是和做为刘璋降将的李严更亲。
因此吧,李严的中都护、统内外军事,实际只是统领今重庆以东的蜀汉军队,之所以有统内外军事的名头,那主要指的是刘备当时所在的永安宫的内外,而不是指的整个蜀汉的内外。
而诸葛亮不但享有蜀汉的军政大权,而且他还实际掌控着蜀汉西部、南部以及汉中的大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托孤,是真心实意的。这其实没什么可怀疑的,当时刘备入蜀不久,蜀汉内外矛盾尖锐,危机四伏,刘备若不倾心相托,刘禅的命尚且难保,何谈蜀汉皇位?
转自星火辰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