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诗的类型和题材都是较广泛也是较有名的,“闺怨”诗是一种古代诗的类型。按道理来说我们想的闺怨诗应该是跟女子有关系,所以自然而言应该是由女诗人来写的,但是事实上,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的“闺怨诗”是出自男子之手,而且写得依旧婉约细腻。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古代“闺怨”诗,多出自男子之手,但依然婉约细腻,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从社会从属关系上来说,从心理及生活情感的需求上,古代男女的情感关系正对应着君臣之间的关系。
臣子与君王之间,从心态和表现手法上,都恰好与古代男女之间的情感从属和社会地位有着颇多契合相似之处,所以诗词人们在写闺怨诗,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失意惆怅时,所呈现出来的诗词便是婉约细腻的。那么以下我再来做一些具体分析。
屈原“美人香草”的象征艺术
在以闺怨托喻郁不得志,抱负不得施展,不得君恩一系列的失意难解中,前有屈原“美人香草”的象征手法,“美人”象征着明君,而“香草”则象征着贤臣,与“香草”相对的则是“恶草”,即奸匿的臣子。到了后世,许多的诗词人们便模仿延续了屈原以男女情感关系托喻君臣关系的手法,而其中的细腻婉约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社会因素
中国古代社会,在朝堂处于正常运作的时候,王权是至高无上的。作为臣子,必得忠君爱君,“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一个忠君臣子需要的思想。那么当时的男女社会地位中,女性就好比立于庙堂的臣子,男性便好比指点江山的君王,而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制度,也是女性处于弱势的一大原因。
当臣子不受君恩,被贬谪,被重用,还是被疏远的时候,都可以在男女的情感及婚姻关系中找到相应的对照。而这种类比托喻的不止于此,即便在心理上,思妇闺怨的女子也与不受君恩而沉郁失意的臣子如此相似。基于这样相似的心理,加之中华传统文学艺术的西安伊顿精深,男子笔下所出的闺怨诗自然也是细腻婉约的了。
委婉的需要性
中国古代君主掌一国之事,拥有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掌握着关乎一国臣民之事的较后决策权。若是直白地表示对仕途坎坷和君主的不满,惹恼了君王,轻则获罪,重则丢了性命,还从何谈其抱负理想、仕途之路。所以用思妇怨妇来托喻,是有需要性的。那么这样的需求,就要求写诗人笔力必得精深,同时达到细腻和婉约,才能出一首好诗词了。
文人风骨的坚守
无论是男子的尊严需要,还是文人坚持的风骨需求,都不好明明白白说自己不受皇帝待见,以及仕途的坎坷波折,毕竟写出一首好的作品诗词人们都想保留下来,以传后世。那么用思妇怨情来象征寄托心中不郁的时候,要有这样细腻及婉约的艺术能力,才可以达到掩饰的目的,以守住男子自尊、和文人的风骨了。
总结
以上四点,就是我对于多数出自男子之手的中国古代闺怨诗,为何依然那样细腻婉约的原因之浅见。如果有未考虑周全的方面,欢迎大家的见解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