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千古名作,是中小学生和中高考的考试篇目。我们都知道《桃花源记》中的景色美,世外桃源。可是在当时动荡不安、战乱肆虐的时期,出现“桃花源”这样的地方可能吗?会不会是陶渊明自己想象的呢?有人质疑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做梦之后所写的?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
《桃花源记》是否是陶渊明梦醒后所作,我们无从知道,关于这一点没有记载来证明。就这个问题,我只能稍换个角度来作答,那就是《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确实是陶渊明想象之中的安宁和乐之地,在当时的社会现状下,桃花源是与充满战乱疾苦的社会现实相反的理想之境。
那么就《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想象而来这一结论,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分析,从而得以论证。
青年时期开始游宦生涯的陶渊明,已身处东晋末期,本身就靠长江天险得以偏安的东晋,将近末期时内乱外战频繁四起,赋税繁重,门阀士族统治阶级荒淫无道,百姓则饱受压榨,整个社会被战乱和剥削充斥,无一方能安逸度日的净土。
入仕时的陶渊明,在低级官吏之位看着山河破碎、百姓哀苦,本就清明高洁的性格在那种朝堂及社会环境下,更加的极度渴望和谐自由、平等无欺的生活,但是这样的生活在当时的现实环境中,是无法实现的。
后来刘裕废帝建立刘宋,此时距离陶渊明然彻底辞官归隐,已有十五年之久了。对于陶渊明来说,对儒家观念的执着,以及对统治阶级的失望,对当时战乱割据的社会大环境,都使他对趁势而起的刘宋王朝无法抱有期望,这也是他晚年时候依然坚持不再出仕的原因了。在这种心理下,陶渊明将他心中所想的理想世界寄托在了文章中,即这千古名篇《桃花源记》。
通过以上分析,再回到问题,我们实在不用纠结求证《桃花源记》无论是否是陶渊明梦后所作。因为是与否,都不影响它所要表达人们向往理想世界的主旨,也不会影响人们通过《桃花源记》领会靖节先生的不满浊世之心。
一篇想象而来的《桃花源记》,一个想象中的世外桃源,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靖节先生心中所勾画向往的,没有战乱和不平等、一派祥和安宁的理想世界,更看到了他那颗不满污浊社会风气的济世之心和清明高洁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