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古诗《枫桥夜泊》存在哪些争议?你们怎样看待这首诗呢?
楠哥 2019-09-18 17:18:31

  大家都学过一首比较有名的古诗《枫桥夜泊》,这也是一首名作,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是必背古诗。在学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主要学的是全诗的意思和古诗赏析。并没有给同学们介绍关于评论家对《枫桥夜泊》整首诗存在的争议问题,虽然这是一首名作,但是其实很多评论家们对整首诗的每一句都有争论点,争论点在于诗本身是否为了追求诗意而逻辑不通。

古诗《枫桥夜泊》存在哪些争议?你们怎样看待这首诗呢?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由唐代张继所作,是一首静谧缥缈,意境美中又带着哀愁的千古名诗,而诗中的每一句都引起了人们的争议。

  第一句中有人说“月落”不符逻辑,因为后面写道”夜半“,那么又怎么会”月落“呢,而在深夜鸟儿们也会歇息,“乌啼”也是不符常理,而霜是落在地上,是要附着在具体物体表面的并不会漂浮在空中,所以说“霜满天”同样不合乎常理。

  关于这种争议,我认为这种理解恰恰是牵强的。其实之所以有这种争议,也是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和方式所引起的,人们生活在高楼大厦,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没有那种情景的生活经验,所以无法理解第一句诗如何合乎情理,以下加以解释。

  月亮其实和太阳一样,一个月中有早升早落、晚升晚落周而复始,而不是天一黑就升起,天一亮才落下,所以半夜“月落”并没有什么问题。

  深夜时候鸟儿也会歇息,不管是乌鸦还是乌鹊一般不会叫声此起彼伏,但是偶尔因为惊扰动静突然引起一两声乌啼其实是正常的自然现象,所以“乌啼”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霜的确不会漂浮在空中,但它所产生的寒气却会,并且会在空气中产生一种茫茫沁骨的寒气,虽然的确无色无味,但它确实可以让人具象感受到,所以说“同样没有问题,诗人并没有因为一味追求诗意韵律而违背自然规律。

  在第二句中人们的争议在于:如果把“江枫”解释为江边的枫树那么与江枫边的渔火搭配不当,所以认为应该把“江枫”译作诗题中的“枫桥”更为合适。也有人争议于“愁眠”应作愁眠山翻译,也就是说诗人的意思是与“江枫渔火”相对而立,才是搭配得当。

  对于这种说法,我想说这首诗正因为描绘出的枫桥边的深秋夜景,和诗人所表达的哀愁完全融合在一起,使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和诗人原本的心情完全成为一个整体,读之就能感受整首诗既美又哀愁的意境,才成为千古名作。如果将“江枫”和“愁眠”都做以上争议结果的名词翻译,那么意境则一落千丈,变得直白无力,就失了原本诗的意境高度。

  “江枫”即是江边的枫树,也或者是有着红叶的树,和渔火是并列名词,而不是译作枫桥边的渔火,诗人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江上的渔火,因为心中的哀愁而无法真正入睡。这样既是符合整首诗所创造的艺术氛围,逻辑上也是合乎常理的。

  第三句中存在的争议是说诗中的“寒山寺”,是诗人因心情忧郁而特意用“寒”字形容,意在描写深秋之夜山的寒气,突出萧索之感。

  其实“寒山寺”在这里指苏州枫桥附近的寒山寺无疑,如果将真正具体的“寒山寺”强行拆解为萧瑟肃寒的山寺,反而有牵强附会的感觉,整首诗的意境氛围并不会有原本翻译这样自然。

  较后关于第四句的争议点落在了“夜半钟声”之上,存疑的人们会问钟皆在晨时或白日至就寝前所敲,这首诗中为何会在半夜敲钟?欧阳修也曾在他的《六一诗话》中写道:”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同,亦语病也。”,“唐人有诗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对于这一点简单说就是各地的风俗差异而引起的误会,在吴地苏州一带的确有夜半敲钟的当地风俗,直到现在,寒山寺依然会在除夕夜半敲钟。相信如果欧阳修也曾路过寒山寺并且夜泊枫桥的话,便不会有此误会指责了。通过分析理解,关于这首诗的争议点在我看来其实都是附会之词,因为并没有哪一种争议的新解论据足以充足站得住脚,可以推翻我们所了解的原本解释,反而争议所产生的新解都破坏了原本诗的逻辑和意境,所以对这首诗而言,人们还是应该依照原本的解释,去体会诗中情景交融所表达出来的艺术效果和情感色彩。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