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句话是大儒家思想家孔子所写的,出自他的《论语》,关于这部著作,在这里我就不做多的解释了,孔子的这部著作中,全篇都有渗透对仁义的理解,这句话也不另外。“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说的是什么意思?确实从字面意思上并不好理解,不过要是咱们明白了其中“夷狄”“诸夏”的意思应该就好理解了。
这是孔子说过的一句很的话,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孔子一生主张“克已复礼”,主张维护礼制、遵守礼规,并且身体力行。所以我认为这是孔子的有感而发,意思是:“没有仁义礼仪的地方即使有君主,也不如有仁义礼仪的地方没有君主。”在此,“夷狄”“诸夏”应该都是泛指,即指不讲仁义礼仪的地区和讲仁义礼仪的地区。
在孔子的眼里,仁义礼仪比君王的存在更重要。因为在一个地方如果缺少仁义礼仪约束,即使“有君”,百姓之间也必争斗不断,永无宁日;相反,一个地方上下有序,遵循仁义礼法,虽“无君”,但百姓也能安居乐业。
今天我们无论在行政管理或企业管理中,都在大力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推行“以制度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