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乡土性”和“乡土中国”话题作文怎么写?附范文和指导!
小蜜蜂 2021-08-14 16:34:37

  话题作文是一个对考生来讲不受约束的写作,但是主题还是不能偏离的。对于话题作文的写作需要大家首先掌握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尽情的发挥。本次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乡土性”和“乡土中国”话题作文写作,这个话题作文很宽泛,但是其中主要的是需要大家在“乡土性”中看懂中国。具体怎么写,大家可以先看看下面的指导。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学期,同学们阅读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字数不少于800字。

  题目一:

  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推荐《乡土中国》一书中的章节供课上研读。你会选择哪一个章节?请指出该章节,并简要陈述理由。要求:准确说出章节题目,理由合理。

  题目二:

  从《乡土中国》这本书中,你认识到中国人或中国社会有哪些特点?请联系现实生活或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加以分析举例。立足作品,内容恰当。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本题以考生对《乡土中国》的阅读感受为限制条件,要求考生围绕《乡土中国》这本书,推荐自己喜欢的章节或者体会书中所体现出的中国人或中国社会的特点。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题目一中“推荐研读”这一情景的设置。

  2.典型任务的限制。题目一的典型任务有:给老师推荐供课上研读的具体的章节,必须准确说出章节题目,并简要陈述理由。考生需注意,《乡土中国》是高一学生必读书,考生的写作身份应是高一学生,写作对象是语文老师和同学,要有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既然推荐的是供课上“研读”的具体的章节,考生在陈述理由时要对相关章节进行深度思考。

  题目二的典型任务有:联系现实生活或结合阅读经验,举例说明考生通过《乡土中国》这本书所认识到的中国人或中国社会的特点。考生要熟悉书的内容,做到阅读思考和生活观察相结合。

  3.价值判断的限制。本题以考生对《乡土中国》的阅读体验为命题切入点,暗含人文底蕴的培养,引导考生学会读书,学会联想思考,学会观察体验,学会表达。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本题在立意上是自由的,因为考生可以任选《乡土中国》里的任一章节,就章节拟定立意,如:《文字下乡》《差序格局》《家族》等。同时,考生也可以归纳出《乡土中国》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即中国人的特点或中国社会的特点,如:安土重迁、“无讼”“叶落归根”等。即使推荐的是同一章节,推荐的理由和思考的深度也是不同的。可见,立意角度多元。

  2.联想是开放的。由《乡土中国》所描绘的图景,考生可以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的文化积淀,可以联想到道德约束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可以联想到城乡发展中批判继承乡土文化……可以和课文相联系,比如讲北京的胡同中人们的安土重迁和《乡土中国》中的安土重迁作比较;活以及个人切身体会,阐释观点。比如将《无讼》与当下的民间的民事调解相联系……考生还可以从写作手法方面陈述推荐理由,联想思考的层面非常多。

  【解题】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检查其阅读质量,引导其学会读书,学会思考。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结合自身的阅读体会,紧扣题目要求,表达观点,考生需要选择最合适的题目进行写作,在写作时要注意体现个人思考。该类写作主要训练考生输入与输出的能力,就比如本题,考生必须对《乡土中国》一书有深刻的理解才能阐释推荐理由,如果读书时粗枝大叶或思考肤浅,则难以应对本题。同时,该类题目的要求较严格,限制条件多,要想写好并非易事。本题聚焦《乡土中国》,引导考生在阅读中学习,在阅读中提升,契合考查要求。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乡土本色》:乡土孕育新生。

  2.《家族》:有规矩成方圆。

  3.中国“无讼”思想溯源。

  4.中国人安土重迁,主张“叶落归根”。

  ……

  偏题立意:

  1.阅读《乡土中国》二、三事。(忽略任务,既没有推荐具体章节,也没有谈从书中认识到的中国人或中国社会的特点。)

  2.透过《乡土中国》看懂世界局势。(同上。)

  3.《乡土中国》的阅读感受。(同上。)

  ……

  【下水文】

  在“乡土性”中看懂中国

  阅读完《乡土中国》一书,“乡土性”这一概念留给我深刻的印象。

  何为“乡土性”?乡土性就是“嗜土性”。

  土的原意是泥土,泥土是乡下人谋生的资源,中国人喜欢扎根土地,喜欢用劳动创造生活,享受生活。托尔斯泰在《论孔子的学说》中写道:中国人是庄稼汉,他们的皇帝自己也种田。”古代天子每年都会“亲耕”,以示对“三农”的重视和尊重,祈祷一年的好收成;知识分子和贵族崇尚田园,官员被贬了绝不去经商,而是回归田园;古代知识分子常常把“耕读传家”当做座右铭。

  现代社会,进城的农民喜欢在阳台、院子、露台甚至花盆中种菜,有网友们说,看到片地,看到点土,就有种点什么的冲动,就算在茫茫南海的岛礁上,中国人也种了菜;南极中山站温室实验室内的蔬菜也长得生机勃勃;种完南极,你以为结束了?我们的征途在星辰大海!我们连太空都种了菜。在世界人民眼中,俄罗斯是“战斗民族”,印度小伙们自带歌舞属性,犹太人天生会做生意,非洲兄弟在RAP和体育方面自带外挂,勤劳的中国人都在努力种菜。

  可以说,“乡土性”是“农耕文明”留下的历史烙印。

  中国是农业大国,这是毋庸置疑的,依靠着农业发展,古代中国一度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令一衣带水的日本为之倾慕。古代中国,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古人在土地中找到了存在的价值,用双手开拓蛮荒,用汗水播种希望,勤劳的中华民族始终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农民阶级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下人”也成为了农民的别称。中国人的安全感是源自土地的,只要自己拥有一块土地,就意味着成功,因此部分人甚至愿意一辈子与土地捆绑,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

  农民以种地为生,靠泥土生活,在泥土中创造文明,也受泥土的束缚。

  不同于“海洋文明”,中国的商品贸易发展,即商品化进程出现较晚,这也导致了中国是“小”社会,而非“大”社会,这样的状况使农民的视野受限,也正是后世所评价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第一章里面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最近我遇到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

  《乡土中国》一书有理性的光辉,有人文的忧思,更有家国情怀,它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发展的动脉,透析社会变化的原因。今日中国社会如何发展,明日中国如何进步,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除了“乡土性”,中华民族的其他特色,如“无讼”思想、“尊老爱幼”思想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发展。因此,在阅读中我们能获得多元感受,看懂中国的“来龙去脉”。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