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省份陆续发布了今年高考试卷的结构变化,试卷的整体结构布局,基本上是参考T9卷的样式。特别是数学卷,整体变化还是较大的。将这种变化列一下:
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来说,面对这种变化可能会感到较大的压力。然而,与其抱怨,不如积极主动地接受并适应这种变化。实际上,这种变化也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对于数学成绩低于80分的同学,我有以下复习建议:
数学复习建议:
首先,对课本上的例题进行思考,思考它们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建议静心抄写例题,并多抄写几遍,直至能够背诵。此外,务必严格按照课本上的数学符号书写,避免将"a"写成"b"等错误。
其次,每隔三天重新拿出例题,尝试自己独立解答,并记录下自己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妨向他人请教(提问有助于解决问题,不提问则无法得到解答),确定自己遇到困难的知识点所在(有可能是初中阶段的知识点),然后深入研读该知识点的原始出处,反复阅读相关章节内容至少三遍。只有通过这种看似“笨拙”的方法,才能牢固掌握相关知识点,从而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那些所谓的“速成之法”大多靠不住!
九省联考数学试卷分析:
好了,不管高考试卷的结构如何变化,其本质就是考察课本上的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只不过对逻辑思维要求高了,需要对题目的外壳进行“精细的外科手术”罢了。接下来继续分析T9卷的18题。
面对几何问题,正确解答的关键之一是读懂题意,根据题目给定的条件,正确画出相关图形(像)。新高考命题有一项趋势考察大家的空间想象能力,就是不再给出具体几何图形,让大家通过具体的信息抽象出具体的几何图形。
解题思维过程
先来画一下图,产生一个直观的观察。注意本题几个关键词【AB⊥DE(斜率之积是-1),M,N是两条线段的中点,两直线必过(1,0)点】,经过高三上半年的总复习,应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类焦点三角形问题和动直线问题。
题目的第一问是证明定点问题(还是比较简单的),评分标准见上图。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这类题目标准的解题思路/步骤。这里用到了“舍而不求”的数学思想,要仔细领会。最后,将“定点”问题总结两条核心处理方法。
定点问题中规中矩的解题步骤【标准答案一致性】
与曲线相交的直线过定点问题:
1. 设直线方程,首先考虑直线k不存在的情况。在讨论k存在的时候,设直线方程时,若题目中没给该条直线的任何信息,则直线的方程应用斜截式设为:y=kx+b
2. 直线与圆锥曲线联立方程,应用韦达定理算出“x1+x2”与“x1x2”
3. 根据题目所给出的关系列出等式,结合韦达定理,算出k与m的等式。在列出的等式中,结合韦达定理时,经常会出现y1+y2,y1y2,x1y2 或 x2y1 的式子,这时需要用“y1=kx1+m”跟“y2=kx2+b”这两个等式将含y1,y2的式子全部用x1和x2来表示。
4. 所得的k与b的等式,根据情况“用k替换b”或者“用b替换k”, 带入y=kx+b的直线中,算出定点。针对含有参数的直线过定点的问题,直线均可以化成y=k(x-x0)+y0,(x0,y0)即为定点
相交弦过定点问题:
1.设两个弦所在的直线方程,首先考虑直线k不存在的情况。当k存在时,设两条弦所在直线的方程时,因为这两条直线均存在一个公共的已知点(或公共直线),所以通常用点斜式y-y0=k(x-x0),此处的(x0,y0)即为公共点。
2.直线与曲线联立方程,应用韦达定理,求解未知点坐标。算出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由于其中一个公共的交点已知,根据韦达定理以及直线方程可以算出另外两个未知交点的坐标(x1,y1)和(x2,y2),这两个坐标均含有参数k。
3.用两点式算出两个未知点所在的直线的方程,进而算出定点。应用两点式(x1,y1)和(x2,y2),设两个未知点所在直线的方程,整理后,所求的直线中只含有一个参数k,进而可以求出定点。
两种核心的求解方法
(Ⅰ)引进参数法:先引进动点的坐标或动线中系数为参数表示变化量,再研究变化的量与参数何时没有关系,找到定点。
(Ⅱ)特殊到一般法:先根据动点或动线的特殊情况探索出定点,再证明该定点与变量无关。
核心记忆体(1):若直线方程为y-y0=k(x-x0),则直线过定点(x0,y0);
核心记忆体(2):若直线方程为y=kx+b(b为定值),则直线过定点(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