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宁波十校联考高三上学期的语文考试作文解析和范文,伊顿教育小编已经给大家分享了出来,在作文的写作上,小编一直认为这是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一项。因此语文成绩的好坏一方面是可以从作文的写作上看出来的,所以大家在平常的学习中,要注重积累,并且加强理解,因为作文考察的是语文的综合能力。
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做恩
材料一:北京时间10月8日19时,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来自美国的诗人路易丝·格里克获奖。理由是“她清晰无误的诗意的声音,带着朴素的美,使个体存在带有了普遍性”。回顾近10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10为获奖者中有3为都是诗人,另外两人分别是:2016年美国诗人、歌词作家鲍勃·迪伦,理由是“表彰其为美国歌曲传统带来的全新诗意表达”;2011年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理由是“经过他那简练、通透的意向,我们得以用展崭新的方式体验现实世界”。
材料二: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仍旧需要诗歌,甚至比以往的一个年代都需要诗歌的慰藉。——中国诗歌网评论
材料三:在某种意义上,诗歌的功效等于零——从来没有一首诗阻止过一辆坦克。但在另一种意义上,它又是无限的。就像在沙中写字,在它面前原告和被告皆无话可说,并获得新生。——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
以上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作文解析
一、审题立意
三则材料指向了一个共同的角度——诗歌很重要。具体给了三个角度:
①诗歌给人一种体验世界的崭新方式。
②诗歌能给现代人浮躁的心灵以慰藉。
③诗歌的作用不在于物质而在于精神。
二、例文放送
诗意地栖居
在人来人往的拥挤街头,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的城市,在冰冷的电子设备与高楼大厦中,我们赞叹钢筋水泥的坚固,赞叹极致速度的美妙,赞叹现实生活的方便快捷。可,我们是否回想生活朴素的美好,是否怀念过幼时诵读诗歌时内心的新奇与安宁呢?在这个摩登时代,我们需要诗歌来抚慰内心的焦躁;刺破现实的藩篱,我们需要诗意地栖居在城市的孤岛中。
从古至今,诗歌从未消逝。无论是屈原的“吾将上下而求索”中的执着追求,是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蓬勃气势,是顾炎武的“身沉心不改”的爱国情怀,无不体现着诗歌在彰显志向上的突出作用,激励着千百年人们的不懈奋斗。在当代,无论是埃未莉的“如果我不曾见过光明,我本可以忍受黑暗”的无奈,是北岛的”玻璃杯碰在一起,都是梦碎的声音”的悲哀,还是余秀华“一棵稗子的看天”的孤寂,都体现着当代人试图冲破现实生活却又不知何处去的迷茫与困苦。诗歌,它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影射着人们内心的志向。
“人是一根芦苇,却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的确,作为一个个体,在力量上是那么的渺小,一块石头就足以致他死命;可人在思想上又是那么的伟大。诗歌,作为一切文学的渊源,从《荷马史诗》到《诗经》再到《唐璜》,它孕育了多少的珍宝,又掀开了多少场人文主义的幕布?作为思想变革的先导,它不仅反映了社会,还给予了人永垂不朽,体验验生活真谛的可能。
诺贝尔文学奖对诗歌的侧重,更从侧面反映出了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确,诗歌不过是一段文字,不过是一场吟诵,它不能阻止坦克,也不能带来现实意义上的光明。但它却叩问着人心较柔软的一部分。在科技革命下,“美丽新世界”的机械、模式已不再遥远,我们是否应更多地让诗歌进入我我们的生活,让它给金属的底色,涂上一抹人文的鲜亮色彩呢?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自己的步伐,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呢?
在这个时代,我们仍旧需要诗歌,甚至比以往一个时代都更需要诗歌的慰藉。让我们在纷扰的世事中,给心灵找一个朴素而有生命力的栖居之所吧!唯有诗歌——诗意的本质长留于心,踏上家园的归途,才不会成为虚无。
栖居在大地上,人类需要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