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题材的作文写作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素材了,相信大家在这方面积累的素材是的多的,因此在素材上应该是不会有很多的问题的,而这个作文的难点就是怎样将自己素材合理恰当的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本次给各位同学介绍的作文写作题目是:传统文化的芬芳,大家可以根据下面的素材自己先去试着写一写,然后参考一下伊顿教育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内容。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生存,就需要回到25个世纪以前,汲取孔子的智慧。”截至2015年12月1日,已有134个和地区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开设了10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余万人。
③近期,某地开展关于中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调查,在接受调查的青少年中,有20%喜爱与支持民族文化产品,28%喜爱外来文化产品,52%表示无所谓。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写作。不少于800字。
(1)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2)请结合自身经历,以“传统文化的芬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主题积极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得体。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主要由三则材料构成。第一则主要通过形象的语言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第二则主要通过诺奖得主对于“孔子的智慧”的重视和国外孔子学院的发展状况展现以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第三则是通过直观的数据展现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认同率偏低。综合来看,前两则材料展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和国际的巨大影响和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将产生的巨大作用;第三则主要突显我国青少年文化认同感堪忧的现状。这三则材料是考生写作的出发点,是考生审题立意的,不可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2.典型任务的限制。本题是双指令式任务驱动型作文,应该分两个层次来把握。
共有部分的任务限制需注意:①应该准确理解和把握所给三则材料,尤其需要整体理解综合立意,这是准确审题立意的前提;②写作内容应围绕“材料”触发的“联想和思考”来展开,尤为重要的是要体现出“你”的存在。
个性化任务限制需注意:
任务一:①文体应该写成议论文;②行文中要体现“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的具体要求;
任务二:①命题作文,要以“传统文化的芬芳”为题;②文体应该体现为记叙文;③行文中要体现“主题积极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得体”的具体要求。
当考生选择任务指令后,共有指令和个性化指令在行文过程中都需要得到体现,缺一不可。
3.价值判断的限制。题目旨在引导考生通过所提供的材料和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以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所以立意行文时,考生应该坚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念,批判性思考第三则材料中青少年的不认同行为。倘能联系自身实际,结合当下时事,体现高中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和激情,推陈出新,则又会开辟出一片大境界和新天地。
开放性
1.写作任务的开放。本题提供了两个任务,考生可自由选择,较大限度地避免了考生因某种受限而无法写作的情况,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写作思维和语文功底。
2.写作角度的开放。在立意角度的选取上可倾向于弘扬传统文化,亦可倾向于批判青少年的认同误差;亦可将二者结合起来合理展现,这样就使写作角度的开放性进一步扩大,让考生的写作才能可以得到充分展现。
3.写作选材的开放。题目所提供的情境是考生生活学习中经常遇到的;所涉及的相关资料对考生而言也并不陌生,考生可以结合材料、联系阅读体验及现实,进行多个层面或维度的联系和思考,进行合理取舍。文本之中,生活所触,只要与所选立意相关都可以通过合理剪裁,贴切入文,为我所用。
【解题】
本题是多任务指令的驱动型作文,旨在考查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引导考生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场景中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筑牢或者重新构建正确的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切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
本次命题有鲜明的北京卷(2019)痕迹,具有三大特点:一、在典型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础上,增加了任务的数量和种类。二、以命题作文的形式收缩任务的具体指向,给考生提出更的任务指令。三、明确写作文体,拓展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制范围,从写作的角度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打破议论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有极大帮助。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让传统文化为青年助力。
2.认同传统文化,复兴大国梦想。
3.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人生广阔舞台。
4.吮吸传统文化芬芳,汲取人生前进动力。
5.传统文化伴我成长。
偏题立意:
1.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选择任务指令①却只谈传统文化,不谈当今青少年的认同偏差,属偏题立意)
2.青少年要有广阔的文化视野,未必非要认同传统文化。(选择任务指令①却无视材料整体的价值取向,一味求新,属偏题立意)
3.传统文化的芬芳。(选择任务指令②却未能结合自身经历来叙述,忽视任务指令要求,避重就轻,属偏题立意)
4.传统文化的芬芳。(选择任务指令②却罔顾记叙文的要求)
【下水文一】
认同传统文化,方能鹏程万里
近期,一项调查显示,青少年中有近八成人对传统文化不认同。反观国际范围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诺奖得主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曾说:“人类要生存,就需要回到25个世纪以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作为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对传统文化高度认同,更要知行合一,践行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温度,是母亲的温度。
传统文化之于我们青年,就如同母语的存在。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较初的声音,是浸润着爱的声音。传统文化就如同母语的呼唤,在它深情的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所以我们要认同传统文化,只有在传统文化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
传统文化的存在,是阿里巴巴的宝藏。
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五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13亿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凝聚成了我们现在的传统文化。而正如《后浪》演讲中所说“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为你们准备的礼物”,我们这些时代青年的存在恰逢其时,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供我们尽情地享用。而其中较华丽富裕的便是传统文化的存在,它就如同阿里巴巴的宝库,期待着我们的开启;而那把神秘的钥匙,那句“芝麻开门吧”的咒语便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便是对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实践。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时代青年的不竭动力。
传统文化的存在,是我骄傲的强大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承载传统文化的一个个方块汉字,化作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就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一代又一代青年,庇护着他们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勇往直前。而每一个时代的有为青年,都会在传统文化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新的辉煌。
认同传统文化,热爱并且毫无保留地践行它,应该被视为每一个人的职责,尤其应该是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基点。每个青年都可以走出天高地阔的景象,但传统文化将是他的出发地,将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而传统文化在时代都会为时代青年提供不竭的动力。
【下水】
加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近期,某市开展的对中学生关于传统文化认同的问卷调查显示,青少年中有20%喜爱与支持民族文化产品,28%喜爱外来文化产品,52%表示无所谓。由此可见,该市中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不高,而对青少年进行民族文化认同的教育刻不容缓。
只有文化认同才有文化自信。
习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一个、一个民族更为根本,更为深沉,更为持久的力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一个、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认同,共有的精神家园就会失去文化根基和文化底蕴。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精神基因,一个抛弃或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可能赢得尊重,更不可能行稳致远。
只有文化认同才会有情感共鸣,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
文化认同会加深民族内部的情感共鸣,强化民族向心力,提升民族凝聚力。在一个民族中,许多情感特征都可以从民族文化中找到历史根源。比如“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情怀,这一同祖的感情纽带传承数千年,至今依旧激励各民族、各行业的仁人志士为振兴民族而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牢固地镌刻在中华民族成员的思想中,让每个中国人都将自己的前途与国之命运紧紧相连。吸吮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养分,聚13亿中国人民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日益赢得国际认可。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自信?
现在,国际上已有134个和地区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开设了10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余万人。诺奖得主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曾说:“人类要生存,就需要回到25个世纪以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近年来,中国文化所滋养的“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理念,为国际治理贡献了更多中国方案和发展动力。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化认同是凝聚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一个综合国力中较重要的“软实力”。
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支撑我们一路前行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说:“无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无论我们取得多大的成绩,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我们唯有认同本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