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中生而言,要掌握的作文写作的技巧和不同的材料多,本次伊顿教育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一则哲理类材料作文的写作,本次的主题是关于“批判精神”的材料作文,一般而言,对于哲学类的作文审题是比较容易的,而且在主题也时候比较容易确定的,但是在写作的时候怎样写出创新性,这个是的关键的一个事情,在下面伊顿教育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经典话题怎样写出创新性。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类历,批判产生了巨大的能量。正是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批判,才揭开了我们所处星球的真相;正是费尔巴哈对唯心论的批判,才驱散了人们认识上的迷雾。
不仅如此,哥白尼构建了“日心说”,勾画出太阳系运行的真实图景,为近代天文学铺平了道路;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为马克思主义登场扫除了障碍。而在世界的东方,毛泽东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庄严宣称:“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理解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所给的情境为,论述批判在人类历产生的巨大能量。题目提供的是同质材料,可用求同思维审视之。对批判的认识,西方和东方有着共识,都是在对旧观念、旧理论或旧世界的批判上,产生新的科学认识、科学理念或建设新世界。引导考生思考,批判是在“破”与“立”上的统一,要用辩证和发展的思维去正确看待“批判”。考生的思考与写作需要以材料为基础,理解材料,综合把握立意,否则便可能偏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材料要求考生“理解材料”,因此不能只从某词、某句的角度来思考,以致角度偏颇。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确定较佳立意。此外,材料明确要求联系社会现实,要求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表达个人的认识和思考,体现思想的深度和力度。
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中用“不仅”“而且”等关键词,强调批判不仅是对旧有的、错误事物的驳斥和破除,更是对新生的、正确事物的推进和建设。考生应以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批判”,而不能片面、武断、割裂地思考。在批判后重建,涵盖着个人对放心、社会、发展的思考与关注,强调责任、担当、勇气、创见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考生可以围绕“批判的能量”进行多角度立意,写批判的理论价值、现实意义和作用;也可以从批判者的角度,写应如何正确地展开批判,把握批判的尺度与分寸;或者谈批判的目的,辩证地写批判与重建的破立统一关系。考生可以灵活处理、合理剪裁,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安排内容的侧重点。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只要以整体材料为思考的起点,围绕“批判的力量”展开联想,既可以写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批判对文化的推进作用;也可以写批判在推进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还可以写在批判方面,人类历可资借鉴的经验或需引以为戒的教训等,联想和论述的内容是自由的。
【解题】
这是一则哲理类材料作文。主体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首句为总写的观点句,提出的论点是“人类历,批判产出了巨大的能量”,后面的文字是以哥白尼和费尔巴哈为例来论证批判的意义和价值。第二段,仍是阐述批判的能量。但考生审题时,需要关注“不仅如此”“而在世界的东方”等语句,可以发现,此段在强调批判的能量时所呈现的递进关系,在文意上对第一段有所提升和延伸,总结概括即在批判的能量上,西方和东方产生共识,我们不仅应看到其对“旧”的批判,更应看到其对“新”的建设。并且,重点不是摧毁与破坏,而在于建设和创新。批判是出发点,是过程,但绝不是目的,也不是终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立意,才会准确而有深度。同时,考生还应注意材料提示语要求理解材料,只有把握整体,才能抓住材料的较佳立意角度。行文时需联系社会现实,回到生活本身,体现出考生对生活的细微体察。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借助批判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世界。
2.批判是历史前进的助推器。
3.批判是帆,发展是船。
4.理性批判,善于建设。
……
偏题立意:
1.勇于创新,方能进步。(没有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批判”)
2.陈旧与创新共生。(中心是“批判”,而非“陈旧”和“创新”)
3.以创新之力促进富强。(没有抓住材料中心词“批判”)
【下水文】
批判与建设同在,理性与勇毅共存
人类历史记录下批判的伟力,哥白尼勇于批判,揭开星球真相,为近代天文学铺平道路;费尔巴哈勇于批判,驱散认识迷雾,并助力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文明的发展进程,总是伴随旧与新的“破”“立”滚滚向前。正如毛泽东所言:我们要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这破坏与建设展示出来的,正是批判的能量。
批判是文化与文化的对撞,需要质疑放心、绝不盲从的勇气。当我们惊叹于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时,是否也知道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但他们的主张却南北两极?当我们惊叹于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始终没有越先秦诸子的智慧时,是否知道圣人之后儒家曾分八派?是否知道儒、墨、道、法各家大师曾相互抨击、尖锐批评,互不相容、激烈碰撞,才成就文化传统令人叹为观止的智慧之火?正是先贤有质疑放心、不盲从跟风的勇气,才让我们见识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批判精神,承继到由批判而来的精神硕果!
批判是制度与制度的较量,需要的是挑战历史和放心的勇毅。
为了追求黑人的平等地位,倒在种族主义分子暗杀的血泊中。是什么让马丁·路德·金敢于挑战白人的种族隔离制度,喊出“我有一个梦想”的呐喊?是勇于批判的精神。为了能让中国在旧有的体制中杀出重围,1979年的春天,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下一个圈。是什么让邓小平敢于否定过去、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他勇于批判的精神。
批判需要有理性的思量、重建的担当。
新冠肺炎的抗战尚未取得胜利,作家方方的日记却引发了一场被政治利用的族内战争,在病毒横行、国人同仇敌忾的时候,上演“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剧。为何?因为方方没有想到,批判也要理性的思量、重建的担当。我们固然需要盛世危言,但不该有过多消极情绪的宣泄;固然有死亡的恐惧胁迫,但我们的目光也更应该投注到院士领航、医生逆行、无数无名勇士负重前行的希望之途上。作家的笔该写出希望的光,作家的影响也该传递重建的能量。
批判,需要质疑和不盲从的勇气,更需要理性和重建的担当。面对错误与问题,我们当用批判重建明之塔的基石,而不是摧毁民众的信心。
《人民日报》上的一句话恰能表达批判的意义: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所以,不管我们怀着怎样的关切,又有着怎样的迫切,想要批判、敢于批判、进行批判的时候,请谨记:批判与建设同在,理性与勇毅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