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只是学生会感到迷茫,家长也是会感到迷茫的,中考日益临近,对于家有考生的父母而言,中考家长感到迷茫该怎么办?要摆脱迷茫状态,帮助孩子调整心态,允许孩子发脾气。下面伊顿教育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是中考家长如何摆脱迷茫状态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考家长怎样摆脱迷茫状态
中考日益临近,对于家有考生的父母而言,此时心中必定五味杂陈,或心怀期望,或忧心忡忡,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考前能够认真复习,在中考中胜出,但自身该做些什么,怎么帮助孩子迎考,有些家长却显得比较迷茫,对此给大家几点提示:
1、摆正自身心态。
作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考上一所好的高中,进而考入好的大学,将来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这一切都是家长的期盼,其结果尚待将来去验证。面对即将来临的中考,家长需要要摆正好心态,因为家长的心态很可能会影响到情绪,影响到和孩子的亲子沟通,甚至影响到孩子的考前复习。家长们应理智面对孩子的学习,不要把自己无数的期盼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不管孩子考多少分,或者孩子目前的状态如何,都要保持一份乐观的心态,减轻孩子压力。
2、正确评价孩子。
有部分家长常会根据孩子的成绩来评价孩子的学习能力,这是欠妥的。中考是一次综合性的考试,除了考学科知识,还会考察孩子的应变能力、临场发挥。家长要多从这几方面去关注孩子。比如有些孩子有偏科现象,家长要针对孩子的偏弱学科,从基础上抓起,切不可盲目陷入题海战术;有些孩子抗压能力不足,家长则应该给孩子减压,让孩子不要过度紧张。家长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辅助孩子采取应对措施,从而保障孩子安心复习。
3、多多鼓励孩子。
对于成绩的孩子来说,家长基本上不需要太多为孩子操心。但是对于成绩并不是理想的孩子,家长就需要要适当的去关心和鼓励孩子,让孩子从容面对考前的紧张复习生活。家长可以多使用一些鼓励的话语,例如:中考没什么,放松一些,不要过度紧张;复习迎考看的是效率,该休息该娱乐时要休息和娱乐;不要考虑爸爸和妈妈对你的期望,不管考什么样,我们都会平静面对的。#p#副标题#e#
中考家长:帮助孩子调整心态 允许孩子发脾气
1、防止对孩子的过分关注
有些家长过分关注孩子,孩子复习功课时一会儿给冲杯热牛奶,一会儿给送块西瓜,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旁边陪读。这种过度关怀孩子的做法使孩子产生压力,心想,一旦考不好,怎对得起父母的关心。
2、准备一个小药箱
中考前,孩子备考期间有可能身体上出现一些小毛病,比如感冒、胃肠不适等。孩子复习很忙,这些小毛病可能没时间上医院。因此,家里准备一个小药箱,孩子一旦出现什么身体上的不适,服点药就可以解决了,没有需要往医院里跑。
3、帮助孩子调整心态
在中考前,家长要经常跟孩子聊聊天、谈谈心,利用吃饭后的时间散散步,相互沟通,让孩子把心里的压力、心里的话、心里的苦恼说出来,说出来就是做好心理调节成功的一半。当然,高考前家长和孩子的心理沟通要讲究时间、地点和条件,不能是孩子正在复习功课时进去就聊上几句。
4、要允许孩子发脾气
中考临近,有的家长发现考生在家里会无端地发脾气,很是担心,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孩子的这种行为。有教师建议,家长要允许孩子发脾气,不要去调整孩子给自己定得过高的目标。
中考心理辅导:焦虑的孩子是父母“设计”出来的
当大家都在讨论今天的家长应该怎么做时,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却认为,我们教育较大的失败“就是长辈花了太多的力气去设计下一代应该是什么样子”。
不少“过来人”说,自己在成人的过程中似乎没怎么感到来自父母的压力,而现在的孩子则正好相反,很少有人能逃脱父母的安排。
正因如此,不少孩子小小年纪就在吐槽自己“压力大”——学校安排已经很紧凑了,周末和课余也被父母报的班填满。#p#副标题#e#
有指出,压力的大小是每个人的心理感受,与实际承受的压力不一致。也就是说,有的人实际承受的压力并不是很大,但是自己心里感受到的压力却很大,有的人则正好相反。其实,成长就是激发孩子内在的需求。有了自我要求,压力也就不算什么了。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家长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多的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
既然如此,今天的父母要怎么做才能教养好明天的人才呢?
父母要时刻反思自己 别把孩子引上与初衷相反的路
为什么今天的家长更爱“设计”孩子?
“原因很简单,正因为上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多了,才使得每一个普通的百姓都有了打造自己孩子的可能性。”周晓虹说。
这一代的家长,他们中的不少人自己或者自己的父母曾经经历过生活上的匮乏,很多愿望和想法都因为这种匮乏而没能实现。所以,不少人“设计”孩子其实是对自己匮乏的一种满足,“我的人生走到了70分,剩下的30分让儿子完成”。
再加上,整个社会都在向往成功,很多成功者的故事被人们传颂。家长们打造自己的孩子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家长“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的愿望也愈发强烈。
凡事不能走极端。“如果我们的家长不自我反思,我们的下一代就没有希望。”周晓虹说。
王专是一位年轻的家长,在成为家长之前也做过十几年的教育,带过很多学生,接触过特别多的家长,所以他对自己能做一个好父亲自信。
不过,较近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突然出了一身冷汗。
现在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养成爱阅读的习惯,王专当然也不例外,给儿子买了不少绘本,但是儿子偏偏不愿意看,更喜欢玩iPad。王专的妻子就想了一个办法:只要儿子好好读绘本,就让他玩两分钟iPad。果然,儿子就乖乖地把绘本看完了。
“这种办法用了几次之后,突然我惊出一身冷汗。”王专说,当我们用ipad去奖励孩子的时候,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如果我做了一件没什么意思的事,就可以被奖励做更有意思的事。跟读书相比,玩ipad这件事情更有意思。“这是可怕的。当孩子有整天突然没有了父母的约束,他为什么不跳过前边没意思的事情,直接到达较后一个目标呢。”王专说。
正像一些所说的那样,当家长“安排”孩子的意识过于强大,同时又缺少反思的话,那么,家长会天然地认为自己的标准是正确的,而且会认为它是孩子所需要的,结果把孩子引上了与自己初衷相反的道路。
其实,当整个世界都可以“搬到”手机上的时候,家长们不仅不应该再高高在上地“设计”孩子的人生,反而要向孩子学习。
因为,互联网的时代首先打破的就是成年人的放心。“我们小时候上课时,外面如果有货郎挑着担子走过,学生们会向外看,但是老师只要指指窗子,孩子的心可能就被叫回来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新蓉曾经说,但是现在互联网就在孩子的手心里,老师或家长再使用放心较多只能召回孩子的身体,很难再抓住他们的心。所以,只有低头向互联网“原住民”学习,才能知己知彼,或许还有重新走入孩子心灵的机会。
要做“拉链式”的夫妻 不能再一个红脸一个白脸
其实,不仅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要进行调整,指出,夫妻两人之间的关系也要进行一次调整。
这两年我们在媒体上经常能看到虎妈、猫爸、狼爸等各类型家长,每种家长都代表着一种家庭教育的理论。不过,无论这些类型的家长如何“各显神通”,具体到每个家庭中,通常还是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无论是曾经很火的《虎妈猫爸》还是刚刚风靡过的《小别离》,那一对对家长的教育招数,通常都是一个更强势、一个更温和。
不过,指出,这种模式并非。
“如果父母双方一个‘红脸’一个‘白脸’,很容易让孩子钻漏洞。你会发现孩子在提要求的时候,会去找相对比较‘软’的那位。”曾任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现为婚姻亲子的蒋佩蓉说。
看过《小别离》的人也许还记得,小宇为了逃过爸爸的批评,把成绩不好的试卷拿给继母签字。因为继母为缓和跟小宇的关系,会特意讨好小宇,小宇就顺势钻了空子。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一直以来,我们经常讨论的是到底是“虎妈”好,还是“猫爸”好,却忽视了当把一“软”一“硬”放在一起的时候,“虎妈”和“猫爸”之间不再是相加那么简单了,他们之间会产生化学反应。这个反应作用在“聪明”的孩子身上时,“孩子就学会了怎么样去操纵父母组成的这个‘团队’了,并且学会了如何分化这个‘团队’。”蒋佩蓉说。
所以,蒋佩蓉提出合理的模式应该是做“拉链式的父母”。这种关系强调的是“弹性”,父母两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样子。
蒋佩蓉的先生林为千则用打排球来进行比喻,“在初中打排球时,我较怕的就是发球,因为你发球时,全队队员都在看着你,球发过网了,球队就有可能赢一分,发不过去,团队就丢了一分,这个位置上的人压力特别大。”
好在,排球是要不停地换位的,每一个队员都要在不同的位置上轮转,每一个队员就都了解了在不同位置上如何配合。“拉链式父母之间的关系就应该这样,他们更像是排球队友,没有固定位置,而是熟悉每一个位置,并清楚如何进行配合。”林为千说。
的攻略都是为了让父母离开 较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内心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曹萍至今仍然记得她与儿子的一次“交锋”。
儿子上初中的时候,曹萍总感觉孩子不够努力。有一次终于忍不住把这个问题扔给了儿子。结果,儿子反问曹萍:“妈您为什么总操心我呢?”曹萍说:“因为我喜欢家庭教育,我喜欢孩子。”儿子继续说:“您也说了,您特喜欢的事情您就努着劲儿去干,但我真的不知道我的这个劲儿在哪里。”
曹萍一下子悟出,很多都在说家长要给孩子的是支持和陪伴,但是这些“支持”和“陪伴”的目的是什么呢?不能为了陪伴而陪伴,关键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帮孩子找到他的“心”,找到他的“心之力”。
北京的家长汪女士总对别人说,她的家去年过得“天昏地暗”。因为去年汪女士的女儿小学,为了让女儿进入那几所的好学校,他们一家人几乎没在家吃过几顿像样的晚饭。的晚饭时间,汪女士都跟丈夫带着女儿穿梭在各种课外班的路上。思维数学、英语、语文、架子鼓、钢琴,每天都有课,经常要参加各种比赛和考试。临近毕业的时候,女儿突然“不听话”了,再重要的考试说不去就不去了。
汪女士也几近崩溃。
后来,特长生的选拔开始了。女儿从小就喜欢打击乐,架子鼓、钢片琴、小鼓都打得像模像样。女儿说什么都要参加选拔。其实,特长生的考核并不比思维数学,汪女士较初的设计是:既然都要辛苦,为什么不把这分辛苦用在思维数学、英语上,这样摆在孩子面前的路还更宽些,所以,一直都没有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特长上。后来,女儿几乎放弃了思维数学的重要考核,没有办法,汪女士同意了女儿的选择。
自从女儿得知自己可以准备特长生的选拔后,汪女士发现,过去消极怠工的女儿顿时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放学的时间都“长”在了琴房,练得胳膊酸得拿不动鼓槌了也不愿意停下来。
一位教育说,寻找教育孩子的方法就像在一幅地图上设计路径,的设计都是为了寻找到较适合的那一条路径。较佳的旅游攻略是要让游览者融入美景中,而对教育来说,的攻略较终都是要让父母设计的痕迹越来越小,孩子较终成为攻略的主人,激发内心的力量,寻找适合自己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