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以及翻译是怎样的?如何赏析这首诗?
小蜜蜂 2019-07-20 10:11:57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这句诗的,这首诗出自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讲述的是作者在傍晚的时候送别灵澈时的心情的描写,借景抒情,整首诗虽然比较短,但是借助景物的衬托表现了作者非茶深切的情谊,语言也是的精炼的。也被称为是唐代山水诗的代表。下面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看看这首诗词中我们可以学到怎样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以及翻译是怎样的?如何赏析这首诗?

  《送灵澈上人》是刘长卿较经典的一首山水诗,也是唐朝山水诗的名篇。这首诗是诗人在傍晚时分,送灵澈回寺途中的内心感受。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这两句重在写景,其中的“苍苍”“杳杳”两组叠字,是幽远与深邃的意境,诗人遥望着在静谧与茫茫的山林中的竹林寺,和隐隐传来的厚重和平稳的钟声,此时,黄昏已至,暮色渐浓,似乎在催促灵澈上路。诗人以极富想象力的视角,勾勒出一幅清远而幽静的影像。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戴着斗笠的灵澈披着落日的余晖,独自走向青山,渐渐消失在暮霭沉沉之中。这两句是一副令人深深触动的画面,诗人目送着灵澈在斜阳中渐行渐远,而诗人自己也独自在落日中目送好友离去,诗中的一个“独”字所用之妙令人折服,或许两人内心都有孤单和落寞之感,但却又都表现出淡泊宽广的胸怀。

  刘长卿写这首送别诗时,正是仕途不畅遭贬之时,灵澈此时云游江南,也有怀才不遇之感,两个失意的人相聚又分离,显现的是朋友间默契的情感,豁达的胸襟,意境淡泊,却旷达深远,韵味绵长。

  名句、佳句: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解:

  送灵澈[chè]上人——灵澈:唐代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竹林寺[sì]——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今丹徒南。

  杳杳[yǎo]钟声晚——杳杳:幽远,依稀。

  一二句是写灵澈上人的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想象那里定是一个清远幽静的地方。这两句重在写景。

  荷笠[hè lì]带斜阳——荷笠:背着斗笠。荷:背着。带斜阳:指落日的余晖洒落在斗笠上。

  青山独归远——即独归青山远。独归:独自归去。远:深处,有归人越走越远,身影越来越小之意。

  三四句写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头戴斗笠,在夕阳余晖中,独自向青山深处走去,越来越远。“青山”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说明诗人伫立目送良久。这里只写了行者,未写送者,而送者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仿佛历历在目。

  直译文:

  从绿色掩映的竹林寺那边,

  远远地依稀传来了钟声,天色将晚。

  林澈上人身背斗笠,在夕阳的余晖中,

  独自向青山深处归去,身影渐行渐远。

  创作背景: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

  作品简介:

  中心内容:这是一首送别诗。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出灵澈清清素朴的风度。全诗恍如精美图画,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作者简介: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唐玄宗天宝(742—756)年间进士,曾任长州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量移睦州司马,官终随州刺史。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