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黄河大合唱》歌词反映的是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历史背景是什么?
小蜜蜂 2019-07-10 11:32:25

  中华民族抗战时期是一段难忘的时期,当你看到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时候,就永远都不会忘记当时的军民付出了怎样的鲜血,才换来了较后的胜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但要为着祖国将来的建设努力拼搏,还要铭记历史,不忘过去。时刻提醒自己今天这一切都是怎样来的。《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历史的背景,这是经典永流传。

《黄河大合唱》歌词反映的是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历史背景是什么?

  1905年,冼星海生于澳门一个贫苦的家庭。192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入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靠在餐馆跑堂、在理发店做杂役等维持生活。

  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作曲兼学指挥。他是该班的第一个中国考生,由于衣着不够华丽,险些被法国门警拦下而不得入考场。考试后,主考老师保罗•杜卡斯代表全体评委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1935年,冼星海毕业回国,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在上海参加了话剧界战时演剧二队,进行抗日文艺宣传,就在这一时期,他认识了《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就此《黄河大合唱》便开启了篇章!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起源,就在黄河边上。咆哮的黄河水,就像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一样,在面对侵略、面对压迫时,敢于挺身而出,跟敌人做决死的斗争。今年是我国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的作品《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以黄河为创作题材的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

  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很多的文人害怕了,胆怯了。他们有的选择了躲避,逃到外国去过安逸的生活,有的甚至选择了向敌人投降,沦为侵略者的走狗。就在这种环境下,却有更多的知识分子选择了抗争。他们以文化为武器,写出一篇篇鼓舞人心的文章、诗歌;有的以音乐为武器,用激昂的旋律鼓起军民斗争的士气。在众多的抗战歌曲中,有两首较为。一首就是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另一首就是《保卫黄河》,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部分。

  《保卫黄河》是冼星海的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一个乐章。它通过卡农手法,以一个声部的曲调追逐一个声部,直到较后旋律的结束,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给人一种神圣的意境,唱出了中国人民前仆后继,敢于牺牲去敌人的高昂士气。这首歌曲面世以后,引起了轰动。众多的抗日军民唱着它走向了战斗的前线,为保卫家乡、保卫祖国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在中国的历,有敢于为民族去战斗的勇士,也有奴颜婢膝的小丑。然而当如同黄河滚滚东流一样的历史走过之后,我们会发现人们记住的,永远都只有那些勇士,而不是面对侵略者与强权就下跪的小丑。

  黄河大合唱歌词

  朗诵词:

  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我们抱定进步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多声部合唱: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这句评论所指的,便是《黄河大合唱》。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冼星海纵笔谱曲,为抗战发出怒吼。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