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为何对杜少卿持一种赞扬的态度?
小蜜蜂 2019-06-03 10:06:14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对于文人的态度都是批判的态度,对于科技制度也是抱着一些鄙夷的视角来看待,因为他觉得科举制度让这些读书人失去了本心,对于读书的目的变成了功成名就的名利追逐,这样的一种态度与他自己的读书的观念和想法不相符合,所以在书中对于文人的态度也不以为然,唯独对于杜少卿他是一种正面的态度,这是为什么呢?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为何对杜少卿持一种赞扬的态度?

  轻财好士,一乡多济友朋;月地花天,四海又闻豪杰。——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

  《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富帅。少卿的爷爷中过考生,父亲是江西赣州府知府,给他留下的遗产换算成人民币,少说也有一千万。

  但杜少卿视荣华富贵为过眼云烟,毫不在意这些身外之物。平日里,无论是亲戚朋友,还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只要见到别人有困难,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

  少则五十两,多则上百两,折合人民币就是一次出手便数万元,这种大方程度在现代社会里都很少见。

  有钱人手头阔绰,仗义疏财接济他人不足为奇,除了心地善良,或多或少还存有博得美名的念想。

  比如宋江常拿钱去周济穷人,他的目的是为博得“及时雨”之名,给自己在江湖上挣点人气。而杜少卿却没有企图,纯粹是出于一份善心,一份真情。

  杜少卿的这份真情,的确帮助了很多贫苦人,资助娄太爷的孙子做小本生意养活寡母,资助黄大修盖倒了的房子。

  有现银自不必说,即使没有现银,他哪怕当东西、变卖土地,也要换银子帮助别人。杨裁缝母亲去世无钱安葬,无奈之下,找到杜少卿想借四两银子。

  当时杜少卿没有现钱,手头不方便,他就把自己刚做的一箱新衣服送给杨裁缝,让他拿去当了20多两银子安葬母亲,并且再三强调让杨裁缝不要放在心上。

  有恩不图报,处处为他人着想,给杜少卿赢得了仗义疏财的美名。这样的义举别说是在那个没落的时代,即便在豪侠遍地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少见的。无怪乎韦四太爷说:“世兄,这事真是难得!”鲍廷玺吐着舌道:“阿弥陀佛!天下哪有这样好人!”

  因为杜少卿仗义疏财的这份善心,四海之内凡是认识他的人,都钦佩地称赞他为当世豪杰。杜少卿无私地帮助他人的确令人钦佩,但不得不说,他逢人就帮的这种做法,也存在不妥之处。

  比如杜少卿经常会遇到一些占便宜的人,他们本来没有什么困难,只是纯粹贪图杜少卿的财富,认为这个便宜不占白不占。遗憾的是,杜少卿对此却并不在意,他因为无节制地帮忙,竟将一千三百两银子在短短几年内就挥霍殆尽了。

  而作者着力刻画杜少卿这个人物,不单单是为了通过他来表现读书人的豪情,也暗含了对自己过往经历的追忆,因为杜少卿这个人物就是作者本人在书中的化身。

  吴敬梓也如杜少卿一样,对科举制度充满讥讽和鄙视,他厌弃功名,放浪形骸,较终因为挥霍无度而一贫如洗,在酒醉中去世。

  今天的金句是作者对杜少卿的赞美,可见他欣赏杜少卿这种仗义疏财、慷慨解囊、视富贵如云烟的行为。大家如果对杜少卿和吴敬梓进行对比的话,你会发现,杜少卿实际就是吴敬梓的化身,所以作者对杜少卿持有肯定的态度。但作为读者,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杜少卿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就帮人的行为,不能盲目跟随作者的观点。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