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颜氏家训》风操篇:宗族礼节!原文翻译+赏析+启示!
小蜜蜂 2019-05-29 09:55:02

  《颜氏家训》是颜之推将自己的立身、治家以及为人处世的经验总结出来,编纂成书籍作为后代的家庭教育参考,其中内容的丰富,在家庭教育的方面见解的独特,也被誉为是后世家庭教育的经典范本。古人对于礼节的看重,但凡是有一些重大的宗族活动的时候,都会在很早之前就开始准备,并且子孙后代也是需要遵循一些特殊的礼仪,下面小编给大家讲述的是《颜氏家训》风操篇,关于宗族礼节的一些知识,看看古人在这方面遵循的礼仪制度是怎样的!

《颜氏家训》风操篇:宗族礼节!原文翻译+赏析+启示!

  1、宗族礼节不可废

  原文

  凡宗亲世数,有从父,有从祖[1],有族祖[2]。江南风俗,自兹已往,高秩[3]者,通呼为尊,同昭穆[4]者,虽百世犹称兄弟;若对他人称之,皆云族人。河北士人,虽三二十世,犹呼为从伯从叔。梁武帝尝问一中土[5]人曰:“卿北人,何故不知有族?”答云:“骨肉易疏,不忍言族耳。”当时虽为敏对,于礼未通。

  注释

  【1】从祖:父亲的堂伯叔。

  【2】族祖:祖父的堂伯叔。

  【3】秩:官吏的俸禄,代指官吏的职位或品级。

  【4】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后亦泛指家族的辈分。

  【5】中土:中原,汉以后以今陕西、山东一带为中土。

  译文

  同宗亲属的世系辈数,有叔伯,有父亲的堂叔伯,有祖父的堂叔伯。江南的风俗,从这往上数,对官职高、辈分高的人,在称呼上加一“尊”字;同一祖宗,辈分相同的人,即使相隔百代,仍然称为兄弟;如果对外人介绍,则都称作族人。

  黄河以北地区的男子,虽然已隔二三十代,仍然称堂伯堂叔。梁武帝曾经问一位中原人说:“你是北方人,为什么不知道有‘族’这种称呼呢?”他回答说:“同宗骨肉的关系容易因此疏远,所以我不忍心称作族人。”这虽然是一种机敏的回答,但在礼法上却是讲不通的。

  赏析

  历代帝王中,明太祖特别重视礼仪,甚至到了偏执的地步,其理由是“礼仪者御世之大防”。

  南北朝时,知识分子空谈玄学,崇尚“越名教而任自然”,对儒家礼仪抱一种轻视、忽略的态度,但他们本身修为不够。较终的结果,没有成为真正的“真人”,却成了一个个的可笑之人。

  儒家礼仪是做人的第一关,过不了这一关,算不得中国人,想修出世间法,也基本没有成功的可能。

  2、遭重丧三日必吊

  原文

  江南凡遭重丧,若相知者,同在城邑,三日不吊则绝之;除丧[1],虽相遇则避之。怨其不己悯也。有故及道遥者,致书可也;无书亦如之[2]。北俗则不尔。江南凡吊者,主人之外,不识者不执手;识轻服[3]而不识主人,则不于会所而吊,他日修名诣其家。

  注释

  【1】除丧:丧事完毕,除去丧礼之服。

  【2】如之:如同那样,即如同对待“三日不吊”者一样。

  【3】轻服:五种丧服中较轻的几种,如大功、小功、缌麻之类。

  译文

  江南地区,凡遭逢重丧的人家,如果有人与他家相识,又同住在一个城镇里,三天之内不去吊丧,丧家就会与他绝交。丧家办完丧事,除掉丧服,在路上与他相遇,也要避开他,因为恨他不怜恤自己。

  如果是另有原因或道路遥远而未能前来吊丧的人,可以写信来表示慰问;不来信的,丧家也会一样对待他。北方的风俗则不是这样。江南地区凡来吊丧的人,除了主人之外,对不认识的人不握手;如果只认识披戴较轻丧服的人而不认识主人,就不到灵堂去吊丧,改天准备好名刺再上他家去表示慰问。

  赏析

  古人重丧礼,因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对遭遇重丧的人,要尊重、怜恤,如果相识且同住在一个城镇里,就更要主动前去吊唁安慰一番,这恐怕也是人之常情吧。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过了三天,还不去吊唁一番,就说明这个人缺乏人情味。缺乏人情味,大家与他绝交恐怕也很正常吧。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