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得道一声金大侠永安万寿!先生的离世应当是华人圈的巨大损失。早在多年前就有这样的提问,即金大侠应当得诺奖的。借金先生离世,无数金密金迷哀悼之际,再谈谈这话题,亦是对老人家的另一种纪念与怀念。我们都不是诺奖的评委,只能从历年的得奖作品探讨一些端倪罢。
首先,诺奖评委是西洋人。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应当是原因之一。西洋人能不能欣赏能不能接受具有浓厚东方味道的金作?这是个疑问。
西方艺术品,写实派相对多一些。就像油画。而中国文化艺术品里,水墨画格调浓。
其次,金庸作品的写作技法里,也有不少是借用了西方仲马与莎翁的剧情展现手法。创新度自然不太够,且手段并非太熟练圆润。
再次,金作现实主义的地方极多。如果读者傻乎乎、迷糊糊跟着作者的意识走的话,不会看出多少问题。但是对打算睁眼细看的人而言,耐受度就有限了。
再次,金作人物刻画,除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认知障碍(即不可或不好理解)外,东西方共同性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多地方显得简单粗化了,削弱了实用意义与教育意义。即说不通,逻辑链联系比较弱。比如,很多能练出上乘武功的人,按理说智商应当比较高,情商也应当不会太差吧。但是金作里,有些东西割裂分裂迹象过于严重了。金作里有一大群身负上乘武功的弱智人物与莫名其妙的牛逼轰轰。很明显,金大侠很多地方为了剧情的拉动有点强为硬来了。圆润度不够。削弱了价值。读者不论是自然接受还是强为理解,都可能有负能量的影响。毕竟,文学作品归根结底是潜移默化读者灵魂的东西,一旦影响了,就会由读者在现实生活中由各种机缘表现出来。也就是说,金作里是有的毒性与鸦片成分的。
再次,金作里,除了人物的问题,事件也有很多强为的相似问题。我国武侠类小说里有一类叫玄幻小说的。其实金作的玄幻性一点也不少。或者可能更精确点讲,金作里的事件,稀奇得很的地方很多。
再次,金作的受众。我们可以发现,大凡对金作如痴如醉的人群,以年轻人居多。这很能说明一些问题的。而且更值得提到的是,当年对金作如痴如醉的人里,很多人会随年龄的增加而一步步对金作疏离,大有渐行渐远的趋势。
这里面的问题深究起来,金作的人设或说价值会受到很大的挑战。
其实,中国类似金作这样的文艺作品也不少。比如钱雁秋的作品。他的作品一样在普通观众那里比较卖座。但是久了的话,神剧的头衔也得带上了。当然,金作可不能被评为神剧的。比如金作武功自成体系,武功大神的神功,金庸先生交代得清清楚楚。比如扫地僧有无边法力的佛教教义经典做地面支持就显得很扎实。比如九阴真经来自道家思想,而道家的西安伊顿精深使人很容易相信虚构的九阴真经一点也不虚。所以整体讲,钱雁秋不如金庸,也不如古龙的。燕双鹰完全仗着主角光环罢了,可信度十分低下。我们看看史泰龙的,感受完全不一样了。看史泰龙的兰博,你不但不会质疑,反而制造了人们对特种部队的可信的神威的认知。就是说,钱雁秋的燕双鹰太虚了,也就自然太假了。
诺奖,地球上公认的较高成就奖励。其得奖的要求与条件是较苛刻的。或写实写得深刻震撼,或写虚却虚得一样有根有据令人可信。里面涉及的社会、军事、政治、经济、人文、文化、......多方面的严苛评价。就像高考多科评价相似。一科两科的出彩只怕得不到诺奖的。
还有中英文翻译的问题。这问题太简单,没有讨论的需要了。
我对金大侠的作品的基本认知是:
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武侠世界,几乎自成体系自成世界。是中国自古就有的三侠五义的侠士世界的集大成者。但是应当微微不足以得到诺奖,似乎差一口气。得诺奖的能量应当四六或三七开。若有整天能评上也不太意外也叫人开心的。若评不上也不意外。不论如何,金庸先生的作品都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较后,再次感怀金庸先生的离世。他老人家的作品是我对中医、中国文化、中国功夫的启蒙者!金庸先生对社会是有很大贡献的。
金庸先生万岁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