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互联网+智能时代” 大学生要有哪种信仰教育?(一)
小新 2017-11-20 21:07:48

  我们已进入“互联网+智能时代”,繁杂的网络信息展现出“双刃剑”效应,如何选择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让大学生在海量互联网信息影响下,仍能主动接受与认同高校传递的思想理念和信仰教育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及所在团队,利用相关大数据信息分析方法,化研究了“互联网+智能信息背景下”大学生信仰的分段状态。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整体呈现出三个阶段的信仰状态:

第一阶段,理想信仰看似坚定,实际上欠缺对个体行为的指导作用;

第二阶段,个体开始有的思考能力,但不会有效、科学地接纳学校及主流媒体传递的信仰内容;

第三个阶段,经过深入思考及视野的开拓,开始愿意接受信仰内容。

“互联网+智能时代” 大学生要有哪种信仰教育?

  当前大学生信仰的状态,虽然与消极的“互联网信息”密不可分,但高校信仰教育也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树立信仰阵地建设的自信心,利用技术优势,积极探索与尝试大学生“互联网+信仰教育”的创新变革策略与实施路径。

接下来,就这三点进行分析(分为三篇)

  首先,构建围绕大学生“心灵引导”为中心的高校网络信仰教育平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些大学生出现“心理迷茫综合症”“网络沉溺综合症”,更有甚者情绪失控、沦落至害己害人,大大降低其现实生活的幸福感,削弱其获取心灵快乐的能力。因而,高校信仰教育在“心灵引导”的内容上,应当细化至对大学生个体心理的关注,引导他们“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思考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在“心灵引导”的具体形式上,应当顺应大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设置心理及信仰的“网络在线问答”环节,通过这种互动交流方式,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同时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将一些个人愁怨心理引导至f在“关注赏识他人、奉献中感受快乐,愉快地融入相应团队,从而找到归属感”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灵能量。

  例如,很多“互联网+”意识同步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室设置微信公众号或在线团队为大学生“人生信仰心理症结”答疑解惑,帮助大学生发掘自我心灵力量,培养内心的清明、柔软与强大,学会爱护自己和接纳他人,保持快乐与宁静的心态。这样的“心灵引导”工作,以具体和细致的措施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充实和坚固了大学生的信仰根基。

(伊顿教育温馨提示:由于篇幅较长,请点击进行查看)

其次,构建以“批判性思维方法”为支撑的高校“互联网+”信仰教育的思维引导技术体系。

较后,从宏观管控角度,落实与维护“互联网+信仰教育”的舆论信息管理网格化建设。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