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章节的内容是有的难度的。政治中除了哲学之外,经济就是较难理解和掌握的了,这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都是需要很多的练习和巩固才能慢慢的消化和理解。因此伊顿教育小编给各位考生,就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的的知识点整理了出来,这个章节的难点首先还是概念的区分和理解,对号入座是学习经济章节的一个基础,也是难点。概念的区分能将的知识串联起来,而不至于混淆。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相关的知识。
模块七、个人收入的分配
知识点 1
按劳分配为主体
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决定分配)
(1)根本原因:我国总体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多层次性。
(2)决定因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客观必然性: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
(4)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5)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不是按需分配)
(6)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而不是平均分配,而是平等分配,共同劳动)
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需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对象)分配的基本原则,在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对应形式:在公有制经济中取得的工资、奖金、福利、津贴以及承包集体土地取得的收入。如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
知识点 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适用于个体经济
2.按生产要素分配
3.按资本要素分配:是指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票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
4.按土地要素分配:是指凭借土地取得的收入,包括出租房屋获得的租金、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而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是按劳分配。
5.按管理要素分配:是指企业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方式。
6.按劳动要素分配:是指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区别按劳分配。
7.按信息要素分配:是指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的收入。
8.按技术要点分配:是指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提醒:按资本要素分配和按土地要素分配属于非劳动收入,即财产性收入,按管理、劳动、信息要素分配属于劳动收入,按技术要素分配要具体分析。总之,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程度上会扩大收入差距。」
知识点 3
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增加和重要措施
1.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求增加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3.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如何缩小收入差距(不能用消除)
第一,坚持和完善(不是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增加。
第二,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同步。这有利于理顺、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增强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强较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第三,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
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知识点 4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效率一般指收入增强,利润增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公平一般指民生领域,社会保障等。)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率的增加。(材料可写有利于调高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增加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增强。这有利于理顺、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提率,又要促进公平。(无先后之分,也不能说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模块八、财政与税收
知识点 1
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的含义: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与支出是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2.实现渠道:预算和决算。
3.财政的作用:通过财政支出表现出来。
(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支出)
(2)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如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出、补贴;扶贫;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投入;大型工程等基础工程的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等)
(3)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知识点2
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的来源
(1)税收收入:税收是筹集财政收入较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较重要的来源。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是征收面较广、较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2)利润收入: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中按规定上缴的部分,从参股企业中取得的分红收入。
(3)债务收入:通过借贷的方式,从国内外取得的收入。如发行国债。
(4)其他收入:主要包括收费、罚款和公用事业收入中上缴的部分。
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第二,分配政策(税收政策)
在社会财富总量的前提下,财政集中的财富不能太多,也不能
太少,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增加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增强。与“两个增强”联系。
3.财政支出的用途
(1)经济建设支出,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2)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3)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是巩固政权、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增加。
(4)社会保障支出
(5)债务支出。
4.财政收支的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财政收支平衡:收大于支,略有盈余;收小于支,略有赤字。
「提醒:财政赤字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具体手段。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增加财政赤字能够扩大财政支出,刺激社会总需求。财政赤字率的国际警戒线是3%。」
知识点3
征税及其种类
1.税收
(1)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基本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调整或取消税率也是体现税收的固定性。
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需要具有固定性。
2.税收的种类
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
流转税: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
所得税: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目前在我国,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增值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促进生产化。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知识点4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需要性(原因)
第一,由我国税收的性质决定: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第二,由税收的作用决定: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各项职能的实现,需要以社会缴纳的各种税收为基础的。
第三,是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要求:每个公民在享受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需要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违反税法的行为:
偷税:指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如伪造、涂改账本和票据,隐瞒销售收入和经营利润,不开发票等。(也叫漏税)
骗税:指用欺骗方法获得税收的行为。如虚报出口货物数量、价格骗取出口退税款;虚报自然灾害,骗取税收减免等。
欠税:指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抗税:指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3.公民要增强对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