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考场作文的结尾写作技巧有哪些?如何写好作文的结尾?
小蜜蜂 2019-09-23 16:40:19

  一篇好的作文不仅仅是在开篇,更重要的是在末尾,很多的的文章都是会在文章的结尾处进行留白,留给读者多的思考的空间,也让人感到意犹未尽。这就是一个好的文章的打开方式和结束技巧。作为考场的作文,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整篇文章,实在不是一件易事。开头的写作技巧小编先前给大家进行过讲述,下面我们来看看考场作文的结尾应该怎样来写作,写作的技巧都有哪些?希望大家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能够加强平时的练习,以求在考场上挥洒自如。

考场作文的结尾写作技巧有哪些?如何写好作文的结尾?

  历来文人都注重文章的开篇,但是更注重文章的结尾,甚至认为:“一篇全在尾句。”结尾的重要显而易见。好的结尾能够升华文章主旨,可以使文章严谨缜密,为文章增添光彩,让读者“执卷流连,若难遽别”。那么怎么样才能把文章的结尾写好呢?笔者认为,可以向课本里的名家大家之作学习。

  水到渠成式

  所谓水到渠成,就是指在写文章时,顺其自然,不刻意设计意蕴深刻的语句来终结全文。

  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也比较多,如《记念刘和珍君》(苏教版必修五)的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 ,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在文章的前半部分,鲁迅先生详细地记叙了自己和刘和珍的交往以及她被害的经过。叙述时,想起黑暗的政府和死难的烈士,不禁悲从中来,发出结尾的感叹。这是记叙之后作者悲愤至极的感情的爆发,既增强了文章思想深度,也把作者的爱憎分明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这类结尾如曲尽音停,简洁利落,绝不拖泥带水,所以在时间宝贵的考场上比较合适。考场上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去讲究什么招式,只要能够把自己心中所想充分表达出来就是好文章。但是,顺其自然并不是随心所欲、草率了事,而是顺着文章思路发展的自然趋势完成文章。

  照应开头式

  有意识地在文字上或含意上与开头相呼应,使首尾融合。运用这种方法可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严密,有利于文章前后贯通。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苏教版必修二)。由于心里颇不宁静,作者就在“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时,“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接下来,作者带领我们在荷塘领略了美丽的景致。之后作者在结尾处“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出门时妻子还在哄孩子睡觉,回来时却已经睡熟了,这样就照应了前文,产生一种首尾融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但是,照应不能是简单的语句重复,应该是对主题的加深或感情的升华。从某种角度说,无论哪一种文体,不管用什么方法结尾都要“照应前文”。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较实用的方法之一,即先在开头提出中心,开门见山地点出主旨,然后在结尾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这样会有种结构完整的感觉,得分自然会高。

  画龙式

  这种结尾方式多用在议论文中。在作文时,如果对所论证的对象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论证和阐释,但为了更好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有需要将要点再说一遍。由于主旨出现在文章结尾,所以能把主题思想更明确地表达出来,彰显了文章结构的严谨。

  如苏教版必修三《拿来主义》在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后,提出“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很好地总结了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继承和借鉴才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对于考生来说,这种结尾也有弊端。由于主旨在结尾,高考阅卷时间很紧张,很容易被老师掠过。所以考生在运用时,较好能够和其他方法相结合。

  引用名言式

  引用名言佳句,尤其是一些贴近文章主旨的名句,可以表达出深刻而又含蓄蕴藉的哲理,增强文章的美感,达到言尽而意远的效果,并使之深深地印在阅卷老师的心中。

  如苏教版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当我们让自由响彻千村万户、每州每城,我们会加速看见那天的来临,神的儿女,黑人白人,犹太人外邦人,基督徒天主教徒,都将携手同唱那首古老的黑人灵歌:‘自由了!自由了!感谢全能天父,我们终获自由!’”作者以一句黑人圣歌归纳全文,加深了文章的意蕴,强有力的号召又容易达到感染听众的效果。通过前文的论说,黑人起来斗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不言而喻了,这句引用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斗志,难怪马丁·路德·金被誉为“黑人之音”。

  写文章时,有意引用名句、典故等可以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语言精练,含蓄典雅,增添文章的文采,打动阅卷老师。

  油然生情式

  在结尾抒情,不但能够传达作者心中的感情,而且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增添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这样文章就会更具真实感、充足感。

  如苏教版必修一老舍《想北平》:“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结尾虽仅16字,但字字含泪,句句带血,让读者回味无穷。因为在前文,老舍通过他与故乡北平母子般的亲情,写出他对北平的无限眷恋。以一个游子的身份想念北平的物产、北平的生活。老舍对北平的记忆深入到了他的血肉肌肤之中,难怪他在叙述北平的种种好处时不禁“要落泪”,禁不住深情地呼唤:“真想念北平呀!”那含着热泪的眼睛,那嘶哑的哭腔,无不体现着游子对故乡的眷恋。

  抒情性文章需要注入作者的真情,文章才有活力。语文《考试大纲》提倡学生写文章要写真事、抒真情,这样结尾才能很自然地画龙,升华感情。否则在结尾空抒情,只会使人感到像乱贴上去的贴画,很不协调。

  以景作结式

  《乐府指迷》在指点作诗的方法时说 :“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较好。”其实写文章同样适用。

  如苏教版必修五《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本来是补记的一部分。“补记”部分到妻死屋坏本来可以结束,作者却忽然添上了一笔,移情于物,将痛摧肝肠的哀思借景物传出。妻子已逝,但人亡物在,睹树思人,回想起与妻子共度的美好岁月,不禁潸然泪下。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写出妻亡至今以许久,岁月无情,而无情岁月足以映衬出作者流露出的深情。这里只写景,未添半句情语,而浓郁的悲情已从景语中溢出。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真是情意缠绵,余韵悠然不尽。这种结尾方式具有对主题进行烘托突出的作用。文章在抒情议论时,戛然而止,转而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往往更富有余味。

  呼吁号召式

  利用一些感情激昂、动人心弦的话,对读者进行呼吁,激励斗志,达到感情共鸣的目的。

  比如,苏教版必修一《乡土情结》的结尾:“我们应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对本文所讲的内容进行简洁的归纳和总结,破译出了炎黄子孙们的故园情结、乡土情结和民族情结,说服读者应当把对小家的爱上升到对的爱,将乡土情结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感情,作品至此完成了主题的升华。这种形式干净利落,极富人情味。

  考场作文要求情感真挚,要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好,就会达到一呼

  百应的神奇效果,而且作文显得格外有气势,有大将之气度,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逆转式结尾

  从字面上看情节似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偏偏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结尾会使文章波澜起伏。

  苏教版必修二《较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一个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她却不听朋友的劝慰,望树叶等死。一片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琼珊终于病魔脱离危险。到这里文章基调都是幽默的。课文较后一自然段,作者突然说出贝尔曼病逝的消息,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较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这就是欧·亨利较的写作特点,峰回路转的结尾。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使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使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详写,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六米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文似看山不喜平”,考场上的记叙文尤其应该注意这一点。逆转式结尾既能使故事的叙述曲折有致,又能丰富文章内容,甚至还能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铺陈排比式

  在文章的结尾处运用排比,利用一组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句子排列起来结尾,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这种例子在必修课本里面,不容易找到。但是此结尾方式适合各种文体,便于操作。一个排比的收束段,可以将考生敏锐的思维、较高的遣词造句的能力、较强的谋篇布局的能力一下子都呈现在阅卷者的面前。这在高考作文里屡见不鲜,平时用在作文或随笔中也很容易掌握。

  苏教版选修课本里面有一篇于坚的《云南冬天的树林》,可以作为学习范例。

  “但它在着,不需要言说。它在那儿,云南十二月份的天空下。那时,世界的思想里充满了寒冷和雪。而它在那儿、在世界的念头之外、在明朗的高处,结实、茂盛,充满汁液。在那儿,阴暗的低处,干燥、单薄、灿烂而易碎。在那儿,云南的冬天,那山冈上的树林上。”

  这种结尾在结构上能照应前文,却又不是内容的简单重复,它可以加强文章的节奏感,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使阅卷者击节称叹。

  上面提及的各种方法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有时不是独立出现的,可能互相交叉重叠,从而使文章的结尾更加丰富,运用时切不可生搬硬套。真正的好结尾都是以文章本身的内容、形式特点为依托。考生只有平时扎实地训练,加上对材料的积累,临场发挥才会达到因势而下、一脉贯通的效果。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