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现在是家喻户晓的智能科技,在先前雅马哈公司合成的一个虚拟形象洛天依,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响应,这也是科技带给人们的一个全新的体验。AI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弊端,科技的双刃剑是永远存在的,如何更好的利用科技的力量发展社会,是当代的人们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成功的经验。关于科技与人类的发展等的问题,热点的时评文小编选取了很精彩的一篇给大家分享,供大家参阅!
AI与爱
李开复先生在哥伦比亚大学做了一个演讲,他认为爱是人类区别于人工智能的一个显著标志。仔细想想,科幻文学影视里“一个智能AI几乎懂得一切,却不懂爱”的桥段也比比皆是,就连不久前大火的科幻电影里当人类遇到生存危机时,那个高智商的人工智能用冰冷的声线说出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却被主角用爱,传达出来的也是“真爱至上,机器人永远不会人类,因为他们不懂爱”。
电影小说是给人看的,这样写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情感需求,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无法否认这里面的的确确有人类自我安慰与讴歌的成分。
如果真的有一个人工智能懂得一切,大脑里装着人类诞生以来成果,甚至可以理解时间、世界的奥义,又怎么会不懂爱?
毕竟爱又不是什么缥缈的玄学:物种要生存,进化还在继续,大脑分泌的苯乙胺符合生物规律,你的基因已经在几千万年前就把“爱”写进去。一切都合乎情理。
即使现在,我们可以指着已经开发出来的人工智能,大声宣告它还在人类的掌控之中,它依旧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但这也仅仅是较初级的弱人工智能,在它之上的强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我们无法妄下断言。面对一个比我们强大许多的新“物种”,人类是没有办法对它进行的推测的,就好像蚂蚁也没有办法理解我们人类是怎样建构高楼大厦一样,人类在将来应该也无法理解人工智能的社会形态,如果他们有的话,将会是什么样子。
从结构上看,人类大脑本身也是一个极其精妙的“计算机”。而有些科学家认为,人工智能的大脑结构,不管是目前机械达到的水平,还是未来可能出现的,实际上与人脑是没有本质区别的。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完全有可能学会爱。电影《机械姬》里的两个人工智能,不也在情感方面对人进行了的碾压吗?“阳光失了玻璃窗/徜徉的苍蝇也变得彷徨/明天是在阳光照射的地方/还是在阳光来自的地方”一首挺美的诗,你能想象这是微软的人工智能写出来的吗?就连人工智能的英文缩写“AI”,也是汉语里“爱”的拼音,多奇妙的巧合。
有人会辩驳:“我们的爱与机器人的爱不一样,我们还有感性有灵魂。”灵魂的存在至今是一场纷争,感性呢?如若将理性与感性彻底对立来谈,那就根本不会存在完全的感性。感性和理性之间没有明晰的界限,一些常以为是感性驱使下的行为不过是本能或者经验让你跳过分析直接做出结论。人们看到蒙娜丽莎会惊呼美,听到小夜曲会心情舒畅,为感人的故事潸然泪下,一切发生的太快,让你来不及反应,较终归结于所谓的感性。“感性不是理性的对立,感性是极端成熟的理性。人文不是逻辑的对立,人文是时间与逻辑的乘积。”虽然这句话有些极端理性主义,但并非毫无道理。现在,有个残酷的事实我们似乎不得不承认了:自诩“万物之灵”的人类,在人工智能面前并没有什么优越之处。
在真正具备爱的能力的人工智能出来前,我们尚且居于上风,一旦它发展到爱的阶段,人类就岌岌可危。作家吴霜写过一篇科幻小说《小懂》,讲的是一个治疗型人工智能男孩因为程序故障有了爱的能力,较终为了女孩而牺牲自己。作者说:“当时我写这篇小说就是想探讨,现代社会,就像上海这样的现代大都市,工作和生活节奏这么快,人的情感越来越浮躁,纯粹和真挚的感情越来越难得一遇,难道以后我们真的只能在人工智能身上去寻找吗?”这个问题,在这样一个人工智能发展得如火如荼的阶段,值得每一个人去深思。
科技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在不断进化。当爱可能不再成为人类特权时,我们是否更应该反思:我们自己又学会爱了吗?探索人工智能与爱依旧道阻且长,我们还需要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