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关于劳动教育的作文写作指导!附此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向及范文点评!
小蜜蜂 2019-08-26 14:57:48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是关于劳动的一句诗,也是2020届云南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月考的语文作文素材。这个话题被写了很多,所以其实并不是很有难度,考生在写作的时候也比较好审题。这是一个比较符合新课标作文的写作的范本,也是当下的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对社会的一种呼吁和警醒,也是考生本身的一个自我的思考。所以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也是需要贴合自身的实际感受来进行说明。具体有哪些立意的角度,大家请看下文的评析!

关于劳动教育的作文写作指导!附此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向及范文点评!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反映出乡村孩童参加劳动的情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景,流露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以朴实的语言、细微的描绘,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

  本则材料主要写在劳动过程中村庄儿女的日夜劳作、勤勉不辍的状态和儿童对劳动的热爱,力所能及参与劳动的情景。(突出忙于劳动之境、积极投身劳动之情)

  命题方向

  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参考立意

  学生角度:在劳动中成长自己,发展自己

  学校角度:让劳动教育成为必修课

  家庭角度:渗透劳动教育,培育劳动精神
        精彩范文

  于实践中育劳动之精神

  某大学将农场劳动设为必修课,将这作为毕业通行证。夜幕风雨中,手持微光仍要栽种菜苗,这一课程设定似乎与大学教育风马牛不相及,然若探其本质,乃是于实践中育劳动之精神。

  农场劳动是古人们耕田而作的变形,于其中更能体验“汗滴禾下田”的艰辛。夜幕风雨中劳作,不是不心疼学生,而是让学生将“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的反省深刻心间,让学生投入社会后,对感恩持敬重之心,即“尽日不能忘”。书本知识曾是人们寄予了人生希望的“安可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了读书人祈求的极高境界,然而纵观古今,通览中西,“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知识储备不再是“圭臬”,实践能力更能一展我辈风姿!

  欲求实践之乐,育劳动之精神,就要冲破温室,在自然的风雨中生长。

  可是现在,孩子在一个家庭中堪称“明珠”,不少父母爱孩子到了“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地步,日常家庭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妈妈,我帮你拖地吧!”“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干什么!”但事实是,如果在父母的心里,我们永远是他们的小毛孩子,我们一直囿于他们的关爱之中,不去体验,不敢实践,又怎会培育劳动精神呢?所以,冲出温室,在阳光下,大胆实践,培育劳动之精神! (从反面论证不劳动就不能培育劳动精神;要想弘扬劳动精神,就不能囿于温室)

  如何进行劳动教育?如何培育劳动精神?

  某学生犯错,班主任宣布:罚擦黑板或者打扫教室卫生一周。劳动惩罚是不是劳动教育?能不能培育劳动精神?不是!不能!因为学生在劳动惩罚中体会到的不是劳动的快乐、光荣和美,领略的不是劳动较伟大、劳动较美的道理。

  芬兰的劳动教育则不是如此。比如物理课,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装有木块、气球、皮筋、泡沫、轮子等物品的工具箱,让学生做成汽车或船,目的是在学科学习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这就不再将知识局限于书本,而是为学生打造手脑并用的课堂,力求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借此培育劳动精神,将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贯通。所以我们的学校教育要探索的是如何在学科教育中培养劳动精神,而不是动不动就以劳动为惩罚。(对比论证,解决问题,论证如何在实践中培育劳动精神)

  我辈重任在肩,吾国崛起正盛,正需要无数“心事浩茫连广宇”的劳动者们去铸就磅礴东方的辉煌。“君子终日乾乾”,让我们于实践中育劳动之精神,共展未来辽阔鸿图!(结尾回扣主题,强调论点)

  劳动的三重智慧

  张载曾言:“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诚哉斯言,世上没有不经沉潜即可获得的成就,没有不去劳动即可获得的丰收,没有不去追求即可获得的越。于其身如此,于其智亦如此。

  劳动之基,在于体魄。

  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强健的体魄是劳动的物质基础。12年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把“种田课”纳入必修课程,其意义绝不会只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收获庄稼的喜悦。锻造健康体魄,磨砺顽强意志,陶冶高尚情操,恐怕都应该是校方的良苦用心。“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就是清华大学的口号,体育课不及格不能毕业早已成为清华的铁律。相比而言,两所学校殊途同归,都希望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目的都是要夯实他们为祖国服务的生命之基。毕淑敏说过:“苦难不是人生的真相,苦难是化了装的祝福。”把“劳其筋骨”的“种田课”纳入人生的必修课,达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目的,确实有利于学子在劳动的艰难中化茧成蝶,脱胎换骨。

  劳动之向,在于启智。

  劳动不仅仅是衣食之源,更是启智之法。“佛法非同异,千灯共一光。”人类的智慧都是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唐代布袋和尚在《插秧偈》说道:“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深邃的人生领悟,往往就潜藏在细微的劳作当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只有在长期而艰苦的耕耘中,劳动者才会品尝到智慧之果的甘甜;只有把获取智慧作为劳动的坐标,劳动者才会消解掉伤筋动骨的劳作之苦,甘之若饴。

  劳动之责,在于理想。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却能锲而不舍,慎始善终。究其原因,无不是心怀至高的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古代先儒永恒的政治文化理想,亦是华夏儿女不变的精神家园。“人民的樵夫”廖俊波,把群众当亲人,为群众解难事,干的是“背石头上山”的重活累活,人也不堪其忧,他却不改其乐,为什么呢?心怀“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方能挑起“扶贫攻坚”的千钧重担,更是挑起了“为生民立命”的人生境界!

  《资治通鉴》有云:“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月。”当我们真正理解白岩松所说的“劳动要体现在智慧方面”,也就孜孜于“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了。

  【点评】

  这篇作文较大的特点是巧用课本素材。对于理科生而言,在课外阅读量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把课本的经典篇目尤其是《高考必背64篇古诗文》吃深吃透,围绕“立德树人”的一点四面(即“文化积淀”“创新思维”“价值”和“道德法律”)充分挖掘其利用价值,也不失为作文素材储备的一条捷径。

  驾劳动之车 辟发展之路

  《资治通鉴》有“作之不止,乃成君子”的警句,强调良好行为和高尚情操的形成,关键在于“作之不止”。这里所谓的“作”是指劳动和实践。即便是步入智能时代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躬行不息,作之不止,驾上劳动之车,方能开辟发展之路。

  劳动是个人发展的内在要求。

  自2006年起,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将“种田课”纳入必修课程。有人不禁要问:读书为啥还要种地?这恐怕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短视,只看到了“种地”的简单形式,而没有看到“劳动”的深刻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始终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发展”就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的发展,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人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尊重劳动、参与劳动并热爱劳动是青年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惟其如此,未来的建设者才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脚踏实地,驰向光明!

  劳动是时代飞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劳动创造了辉煌历史:巍然矗立的万里长城,无与伦比的千年古都,蜚声中外的“四大发明”,畅通繁荣的“丝绸之路”……哪一个不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见证,哪一个不是古代劳动人民汗水的结晶!劳动推动着时代进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发出隆隆的响声,循声望去,你所看到的一幅幅壮丽的时代画卷,无不是当代人民用辛勤劳动的双手推动时代前进的伟岸身影。“天眼FAST”放眼太空,“嫦娥三号”探秘月背,“北斗导航”覆盖全球,“蛟龙潜艇”遨游深海,5G发展突飞猛进……哪一件大国重器不是自强自立的劳动硕果,哪一项大国工程不是劳力劳心的辉煌见证!时至今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渐已深入人心,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无数个南仁东、袁隆平和屠呦呦式的劳动者汇聚而成的时代先锋队伍,正焕发出惊天动地的磅礴力量,推动着这个伟大的时代,披荆斩棘,高歌猛进!

  社会发展赋予劳动新的时代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的阶层观念早已经不合时宜。在科技进步的背景下,简单繁重的“劳力”将逐渐被机械取代,而彰显创新的“劳心”才能适应未来,我们需要要更新劳动观念。正如白岩松所说:“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劳’更多是要用智力创造的‘劳’。”所以,我们要树立创造性劳动的理念,努力学习,完善自我,才能无愧于“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光荣称号。

  康德说过:“要迎着朝阳实干,不要面对着晚霞幻想。”新时代领路人也说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个的崛起、一个民族的兴盛、一个时代的飞跃,都是由人民踏踏实实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让我们开动新时代的列车,一路播撒智慧,浇灌汗水,在劳动之花的芬芳中,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春天!

  【点评】

  作为考场作文,这是一篇难得的佳作。首先,立意准确,思路清晰。全文从三个方面论证劳动与教育目标、劳动与时代进步和劳动的创新内涵的辩证关系,既扣住了两则材料,又有所生发升华,对材料的处理较为老练。其次,句式多变,语言优美。设问句、排比句、感叹句穿插使用,句式灵活,语言灵动;第三,材料丰赡,名句频出。此外,考生有意识地构建句子的画面感,体现出较强的语言素养和较深的文化积淀。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