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站点
秦学官网
高考语文辅导班哪里好?语文备考中存在哪些问题?
小蜜蜂 2020-04-01 15:34:41

  高考语文在备考的过程中进步的程度是比较缓慢的,这也是高考生在备考语文的时候经常存在的一些问题,通常在一些比较好的辅导班的语文辅导老师看来,语文也有着明确复习的目的,在备考的过程中经常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去克服的事情。下面伊顿教育小编也给大家分享一些在语文备考老师指导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各位小伙伴可以参考一下。

高考语文辅导班哪里好?语文备考中存在哪些问题?

  高考语文辅导班哪里好?

  语文的辅导相较于数学的辅导有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因此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比较好的方法,大家要持续的坚持,这样才能看到很好的结果。一些同学在初期阶段如果可以上一个不错的语文辅导班的话,是可以在后期的备考中真正的看到明显的进步和提升的。不过伊顿教育针对后期同学们想要短时间内提升成绩的需求,特别开设语文英才班,帮助同学们在语文上实现新的冲刺和增长。

高考语文辅导班哪里好?语文备考中存在哪些问题?

  伊顿教育语文英才班咨询电话:400-029-6659

  一、偏离“语文问题”

  用语文知识解决语文问题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目的和考试的立意,所以搞清楚什么是语文问题是教学和考试的出发点,如果对“语文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不准,在教学和备考上就会发生偏离。先举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位老师跟我说,高考语文是不是越来越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我说那当然是;他很高兴地说他前不久命制了一道图文转换练习题,选择的素材是齐白石的一幅画作。这幅画是齐白石晚年赠送给毛主席的作品“松鹤旭日图”,画上题字“毛主席万岁 九十三岁齐白石”;然后,这位老师说,学生答题的情况不理想,很多同学把图中的“仙鹤”读成了“白鹭”。我当时就问了他一个问题:“学生把松鹤认作白鹭,你认为这是不是一个语文问题?”老师一时之间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引起了他的思考,而且可能是从来没有过的思考——那就是到底什么才是语文问题。

  “把松鹤认作白鹭”,只要我们想一想,就应该明确这不是一个语文能力欠缺的问题,也就是说,能不能区分松鹤和白鹭,它就根本不是一个语文问题。尽管小学语文中有《三只白鹤》和《白鹭》的课文,无论我们多么强调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一样大,强调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都不能认为这是一个语文问题。当然,你可以说“松鹤”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特殊的含义,鹤是长寿的象征,中国传统年长的人去世有驾鹤西游的说法,人们常把仙鹤和挺拔苍劲的古松画在一起,作为益年长寿的象征。但是第一,我们不能要求考生把的这种象征意义和文化常识的理解落实到辨认它和其他鸟类尤其是跟它外形很相似的鸟类外形的区分上;第二我们需要明确“语言文字运用”板块所考查的乃是语言文字知识,因为语文课程就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较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这是2017年版新课标对语文学科课程性质的界定和表述,它是以对“语言文字”的界定为基础的。这两段话我们应该是熟悉的,属于语文学科的基础和常识,但有些时候对于我们来说越是熟悉的东西,越是空心化,失去它的内涵;在运用的时候,我们常常忘记它的存在,这就是知识和运用之间的距离——对于我们的高考备考指导来说,这种现象应该也是我们理解高考变化的依据。高考中的变化往往就是要扭转这些问题,真正把新课标学深、悟透、做实。

  二、聚焦考题,忽略文本

  我们的高考备考是围绕“考题”来开展的,这基本上就是我们已经习惯的常态。按照高考试卷的构成进行板块训练、类题训练、综合训练、针对性训练以及针对这些训练的讲解,基本上就是我们高三复习备考的基本内容。

  研究考题,增强应试能力,这显然是备考的题中应有之意,但如果聚焦考题,忽略文本那就偏离语文学习和人才选拔的目的了。语文学习是为了提升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就是阅读和写作能力(听说问题暂不讨论),虽然读题也要读,也要理解题意;答题也是写,也要组织语言,但针对语篇的阅读理解和语言组织是对一个考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单单读题和答题是不能体现这种能力的。

  一种“行话”:但是我们的备考基本上就是聚焦在考题上,以至于我们的师生已经以高考题为对象,构建了一套适用于高三甚至高中阶段学子的话语体系、概念体系,什么作用题、形象题、用意题、图文转换题、漫画题之类的。——这已经成为一种行话了。孩子们毕业后,基本上不会再使用这些概念。

  一套“模板”:聚焦考题,从考题出发的备考,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重视对答题模板和答题套路的教学,而且是要求学生牢牢地记住这些答题模板和写作套路,因为所谓的应试的秘笈和法宝,基本上就是一些答题模板和答题套路。

  我听过一节课,老师用很大几张表,分别归纳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风格类型,以及其他各种类题的答题套路,让孩子们牢牢记住,然后练习落实。没想到练习题的参考答案套不上表中的一项,老师要求学生把这一种新的类型和答法写进表中。于是大家就开始写。

  一个“导向”:我当时感到十分痛心。孩子们的备考压力很大、学习科目很多、记忆负担很重啊,我们没有引导孩子把有限的学习时间用于记忆和积累语文学科的收藏知识,学习如何在有效的思维活动中运动这些知识去解决读写的语文问题。课后跟老师沟通,老师说不用理解文意就可以答题啊,干嘛要浪费时间阅读文本。考试重视考题,忽略文本,必然会影响到教学(高考除了“立德树人”和“服务选拔”之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引导教学”),我刚到基础教育领域不久,就观察到学生不愿意阅读和写作,只愿意刷题,老师也更乐于指导学生刷题的现象。

  一个“后果”:因为我们的备考包括我们的教学中对题的重视和对文本的漠视,我们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是偏低的。2019年深圳二模的作文题是这样的。深圳市教研员葛福安老师约我跟他同写了下水文,葛老师写的是“你欣赏多姿火光的姿态,较美”,我写的是“美是文明的火种”,这一组文章发表在2019年6月7日的羊城晚报上。有意思的是,当时针对这道文题,在老师们中间发生了很多的争执,不少老师不认为这道文题的用意是在探讨美的话题。原因是其中出现次数的词语是“火种”,理所当然“火种”是作文立意的关键词。依据出现次数的多少来寻找关键词,从而更快更好地把握一段文字的意思,这确实是一种阅读的方法,但不是确保理解正确的方法,关键词是不能脱离语境而存在的,需要把它们放进语境中去理解。

  其实读文的能力低,读题的能力也必然低,读作文材料的能力当然也会低。显然,聚焦考题的备考,不可避免地会跟我们的目的背道而驰。

  一个“问题”:我曾经问过学生一个问题:到了备考的较后关头,老师往往让我们练习做高考试题,甚至多次去做,高考试题出现在高考试卷中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那老师为什么让我们不断练习、反复练习呢?

  这个问题难住了这些孩子。他们能够想到的回答是因为高考试题肯定是较像新出现的高考题的。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哪里呢,在于高考试题较好地体现了考点,而考点较紧密地关联了知识点,考点表达的是知识的运用过程,也就是能力。

  所以我有一次跟老师聊天,说有没有一种可能把我们的“作用题、形象题、用意题、图文转换题、漫画题”改换为“理解题、分析题、鉴赏题、评价题、探究题”呢?这样的概念运用和话语体系才是孩子们一生都可以理解、一生都会运用,也就是指向学生终生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备考,老师说太难了。事实上,要搞清楚“作用题、形象题、用意题、图文转换题、漫画题”究竟指向哪一个考点、哪一种能力,似乎就存在很大的难度。考纲所要求的能力点,这显然应该是备考的重要支撑,但聚焦考题的备考,明显偏离了考纲要求。

  三、偏重考情,忽视知识

  从考题出发的备考不仅会忽视文本,也会忽略知识。

  一个例子:举一个例子,有一次听一节高三的备考课,老师讲的是古代诗歌中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有听课老师认为这是一节废课,原因是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没有考过虚实结合。我当时说,虚实结合是收藏知识中的一个知识内容,近几年的高考之所以没有考只是因为所选用的素材中没有突出地运用这种手法,高考是依文命题,先找到好的素材,再依据其中的学科知识内容进行拟题。

  一种关系:关于语文学科的收藏知识,我经常会说一句“要对知识进行体系化建构、综合性运用和规律性总结”,其中体系化建构、综合性运用是需要的,因为当下的语文高考考的就是语文学科收藏知识的综合性运用,在文本阅读和作文撰写过程中的综合性运用。即便是“语言文字运用”板块,我们也看到,命题老师已经趋向于选择语段甚至小的语篇来考查语言五级单位的知识。如果我们能明确“语言文字运用”板块考查形式和五级语言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在练习时也会自然地进行知识体系的梳理。

  一种偏向:为了突出“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要求,我们的试题还越来越重视对阅读文本中语言运用部分的考查,阅读的惯性和规律就是“得意忘言”,过去的考题也是针对“意”的设计比较多,关于“言”的考查比较少。现在的高考已经在这方面做出明显的努力了。

  我们要看到这个趋势,从而改变我们的备考重记忆不重运用,重答题套路不重知识体系的问题。无关联的散点知识,必然会出现学生学一块丢一块的问题;而这些关于答题套路的知识,实际上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的。我们要基于知识的体系化建构和综合性运用,而且在阅读文本和考题的过程中不断去回归知识,落实知识。以此为基础,再对知识进行规律性总结,从而指导备考。

  一个立足点:也就是说,我个人认为,备考还是要立足于知识,要从知识出发。我们当然甚至需要要研究学情和考情,但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和知识之间的差距,并找到其中的原因。我们有一种备考的思路是从学情出发,重学情不重知识,从学情出发不从知识或能力出发,对这种做法我一直是存疑的。比如说一个孩子的作文大概是在45分的水平,那么就要找48分、52分的作文给学生看,让学生知道48分的作文长什么样,52分的作文长什么样。长什么样子,这也太玄了,连评卷老师都不见得能够把握得特别。关键的是,评卷老师对作文分数的评判,是根据质量标准给出的,而质量标准,是按照知识要求制定的。我们应该把知识要求和质量标准教给学生,每个学生因为学习基础和考场发挥的不同,所表现出的跟知识要求和质量标准之间差距的不同,形成他们得分的不同,为人才选拔提供依据。

  总之,我们的备考其实是一个语文学科知识不断运用的过程,我们要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给学生尽可能的知识、尽可能成体系的知识,并尽可能找到知识的规律,从而增强语用的能力。

  四、偏重表象,思维缺位

  一种关系(语言和思维):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没有关于思维的的知识内容,但是,第一,语言和思维其实是二位一体、互为表里的关系,除了极少数特殊的情况,语言其实是思维活动的工具、载体和外化形式,语言组织的过程、篇章构思的构成,都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我画过一幅图来表示语文学科素养的四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其中语言和思维是基础,审美和文化是附着于语言之上,同时也能通过思维活动强化和内化为素养的。

  一种取向:第二,高考语文也在强化对考生思维品质的考查,如上,语言文字的运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在五级语言单位中,词语对应着逻辑中的概念,句子对应中逻辑中的判断,而只要进入到句子中的复句和句群部分,逻辑关系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为了凸显这种对应关系和对逻辑思维的重视,近年甚至会用框架图的方式来考查复句或句群知识。再说一句回应前面的内容,如果我们把这一类题表述为“图文转换题”,我们是很难找到它背后的知识内容的。

  一种必然:第三,刚刚我们说到,当下的语文高考考的就是语文学科收藏知识的综合性运用。综合性运用主要表现在文本或者说语篇的阅读和撰写中。既然是综合性运用,就必然会有复杂的、灵活的思维活动介入其中,这个不难理解,如果考的只是单点的知识,能记住就可以;既然是综合运用,就需要要重视思维。而且要重视形象思维、理性思维和创造思维也包括直觉思维的综合调动和灵活运用。

  一种缺失:我们的备考也还没能很好地体现对思维的重视。比如说在议论文写作的备考中,我们较重视的是事实材料的积累,也就是准备好论据。但是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时,教给他们一个诀窍:通读时可以忽略论据,要把握的是作者的观点和他对这个观点的论证过程,只有在题目考到与论据有关的语意理解,以及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时,再回看文中的论据。——论据重要吗?显然,论证更重要。我们都知道,几乎的事实论据都有反例,除了运用论据之外,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运用那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而论据,是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大量检索到的。积累作文素材、积累论据的备考确实比较有抓手,但显然在回避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的思维品质的训练。

  一种功夫:我写第一篇下水文时,学生问我说:为什么读您的文章觉得一气呵成,一口气就读下来了,而读年级范文就不行。我说,因为我的每一个句子都和它前后的句子有关系,每一个段落都和它前后的段落有关系,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都在全文中发挥它的作用。学生说,啊,我们的老师没提过这样的要求,我们也没进行过这样的训练。

  确实,可能恰恰是因为和思维关联的原因,我们的教学中对句群的知识不是特别重视,我写过“分析一个句群”之类的文章,希望能够唤醒老师们对句群知识和句群使用的注意。

  总之,我们的作文备考不能满足于材料的分类积累和灵活运用(就是针对不同作文主题都能用,这种做法引导不当,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忽略对论据典型性的要求,对论据和论点关系的重视,而后者,也是一种思维品质的体现。)要强化论证能力的提升。

  还有,议论文的文章结构不能套路化,如果是符合知识和思维规律的另当别论。包括主观题的回答也不能套路化。因为文章的结构就是作者的思路,而回答问题时分层分点的过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活动过程,有了这个训练打底,议论文中的分论点也会比较容易出来。

  五、选材意识不强,材料不够典型

  文本材料分为内容和形式两部分,一般来说,文本的内容体现立德树人的要求,形式体现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而我们对于备考材料的选择,也要兼顾这两方面的要求。

  一个课堂:从学理上来说,什么样的语文材料都可以用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什么样的作文题都可以考出学生的写作水平。但是语文高考的过程也是“立德树人一堂课”的上课过程,我们要精心选择语料。尤其是在高考作文更多地指向宏大主题的情况下,我们更要注重指导和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同步积累思想资源,这些思想资源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提出正确的观点,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的考场写作提供分论点和理论论据。

  较后,总体上说来,我们的备考指导还是较多地关注外在的可见的部分、未能深入主体的大脑活动和心灵活动,我也写过一篇“抓表面现象,不深入研究备考大忌”来探讨这一现象。这样的备考其实未能贴合新高考的导向和新课标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未能把语文学习、语文考试和学生的生命体验、情感活动、思维能力有机关联起来,未能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和语言文字的运用帮助孩子建立自己和世界的联系。如果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知识是外在的、文本是外在的,那么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可持续的。高考语文通过情境的设计引导学生把自己投放进去,让知识和文本内在化,其用意应该就在于重建这种需要而且重要的关联。

0试听各科目课程
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加入家长交流圈,添加微信号xhwy668668
热门活动
秦学教育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