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70周年的大阅兵是向世界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项事业发展的迅猛势头,以及我国的军事实力和国防实力,是每一位国人都为之自豪的时刻,在全民同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也是深深的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无比的自豪。关于的每一个建设者,为祖国作出突出贡献的每一位的英雄,都是我们要铭记和感谢的,也是我们要学习的榜样。下面是关于突出贡献者的介绍,也是我们需要要掌握的一些关于国庆70周年的知识。
国庆70周年高考试题专辑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时评和人物、事件通讯入选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将是今后高考命题的常态。关于此次阅兵活动,有重大事件需要报道、有军队英模值得书写、更有或民间评论的价值传播。这些散见于各个媒体的文章,都值得关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黄旭华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核潜艇之父”——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前不久,老人还荣获了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较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黄旭华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较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1988年,在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深潜试验和水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后,黄旭华把这个使命般的接力棒传给了第二代核潜艇研制人员。此后的20多年里,黄旭华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还在延续。这位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每天8点半走到办公室,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1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
黄旭华少年时期曾在聿怀中学读书。2017年9月29日,聿怀中学举办建校140周年主题系列活动。黄院士携夫人精神矍铄地回到母校出席活动,寄望同学们立自强之志,迈坚实步伐,成为新一代栋梁。
(摘编自《汕头日报》)
材料二:
1958年,中国的核动力潜艇完全白手起家。核潜艇技术复杂,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其中,核动力装置、艇体结构及艇型等7项难题号称“七朵金花”。
当时,世界上较先进的核动力潜艇艇型是“水滴型”,美国为实现水滴型构造,谨慎走了三步。中国该怎么办?黄旭华大胆提出,“需要三步并作一步走”。既然国外已成功地将水滴型艇和核动力结合,就说明这条路切实可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国国力薄弱,核潜艇研制时间紧迫,只能少走弯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使想法变成现实,除了大胆,还要苦干。通过大量的计算和反复论证,黄旭华带领同事仅用3个月就提出5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方案一出,黄旭华又一头扎进上海交大的试验室。
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把“前进”牌算盘。在没有计算机之前,研制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就是从这把算盘上跳出来的。黄旭华说,为了增加数据准确,常常是两拨人一起算,结果一致还好,不一致两边都要重新算。
除此之外,黄旭华还用较“土”的办法解决了许多技术问题。核潜艇体积狭窄,而装艇设备和管线数以万计,如何知道艇体和设备的精确重量、确保重心稳定?黄旭华要求,设备都要过秤。在之后数年的建造过程中,大小设备件件如此、天天如此。“斤斤计较”使得排水量达4000多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为了艇上千万台件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网络”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牵涉面广,难度可想而知。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送走了一个个不眠之夜……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
(摘编自《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曾拿着算盘算数据》)
材料三:
下潜的深度,决定了核潜艇能否躲过对手的监视而成功攻击目标。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在深潜试验中葬身大海,艇上100多人全部遇难。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也要做深潜试验。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为了稳定军心,黄旭华在和潜艇的官兵们开会时,大胆提出了要一同下水的决定。时年62岁的黄旭华随着核潜艇下潜至水下300米,在这一深度,一张扑克牌大小的核潜艇艇壳要承受1.5吨的压力,黄旭华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并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摘编自臧江江、吴夏曦《核艇之父黄旭华 人间蒸发30年成就赫赫之功》)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的颁奖词赞颂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深潜人生。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第一代核潜艇研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直至耄耋之年仍延续着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
B.材料一写黄旭华93岁仍坚持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1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还到校园参加活动,为了和地方的科技人才培养奔走操劳,贡献余热。
C.材料二中,中国早期核潜艇科研手段一片空白。黄旭华只能带领同事拿着算盘算数据,用此手段提出了5个弹道导弹核潜艇艇型方案,原有的技术问题就都迎刃而解。
D.材料三写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在深潜试验时,下去后再没有上来,艇上人员葬身海底。一是证明科学研究总是存在危险的,二是为写黄旭华作铺垫。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用了比较生动的语言含蓄地使读者感受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浑金璞玉般的品质,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情感力度。
B.材料二提到美国三步实现艇型水滴型构造,意在为下文衬托黄旭华提出“需要三步并作一步走”的胆识作铺垫。
C.这三则材料运用了引用、正侧结合、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就黄旭华的事迹做了客观、真实的报道。
D.材料二和材料三通过列举一系列数据,对黄旭华的事迹进行了报道,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E.材料三中,作者写到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说明黄旭华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其他做此研究的科学家要大得多。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黄旭华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原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辽宁舰”上较后的八天七夜》——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这是罗阳较后的八天七夜。11月25日,沈阳。天色阴沉,寒风凛冽。在外奔波17天。罗阳回家了。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可他,永远回不去了。“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较后一段时光。让我们走进罗阳较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著的航空信念……
11月18日 晴 初登“辽宁舰”
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整理。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他很着急。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较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11月19日至21日 晴 基建日
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罗阳依旧停不下来。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褚晓文说,罗阳能走上10到12圈,“他在思考,思考着歼-15以及沈飞和中国航空的未来。”
11月23日、24日 晴 海试日
轰鸣。震得人心中翻腾。歼-15起落时巨大的轰鸣声牵动着“辽宁舰”上的每一个人。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每次歼-15起降,罗阳总是在距离它较近的位置。罗阳是接替谢根华上舰的。谢根华告诉罗阳,飞机起降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可以通过张大嘴巴大声呼喊来抵消对人体的影响。然而,每次起飞降落,罗阳都要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些什么,似乎忘记了谢根华和他所说的这些要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军说,他是在记录飞机起降时的位置。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舰载机——歼-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歼-15海试,不能失误,更不能失败。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就要首飞,他充满了热爱、期待,但又充满了无限担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验罗阳的巨大压力。”孟军说,“作为歼-15的研发制造者,在一旁观看、记录着舰情况可以说是提心吊胆。而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更是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但罗阳却坚持记录了一批次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作,他的观看点离飞机较近距离不过20米。”兴奋。激动得忘了病痛。
11月24日,“辽宁舰”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飞行训练。“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由于保密要求,这是罗阳上舰后打给妻子的第一次也是较后一次电话。
11月25日 阴霾 返航日
成功,离舰,鲜花。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欢迎的人群中,谢根华在,褚晓文也在。可是他们在甲板上没有看到老罗,再往甲板下面看,看到了孟军、孙聪。褚晓文说,罗阳是较后才下来的。褚晓文对迟迟下来的罗阳说:“辛苦了。”舰载机——歼-15成功起飞,而罗阳却倒下了,不再起来。送别罗阳的人说,他的遗容很安详。
(选自2012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4.请结合文本概括航空工业英模罗阳的品质特点。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罗阳的品质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这篇人物报道中主要写了罗阳的哪几件事,从中可看出他的什么品质;②在描写罗阳执行任务时,用了哪些方法,从中可看出人物的哪些品质;③结合罗阳所处的工作背景分析。答案:①有强烈的爱国情怀;②有执著的信念;③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④无私奉献(或“爱岗敬业”)一丝不苟(或“认真负责”)。
5.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
解析:此题考查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考虑当时的环境气氛,又要考虑罗阳当时的实际情况。当时“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罗阳的行为显然与当时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什么原因呢?根据前文交代,一是因为他压力巨大,二是因为他身体上的病痛。他的行为恰恰表现了他的沉着和强烈的责任感。答案:①罗阳的表现与庆祝现场的热烈构成对比,体现压力和病痛已使罗阳疲惫至极;②此时罗阳是冷静而客观的,这表现了他强烈的事业责任感。
6.简要分析这篇文章语言的主要特点。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文章语言的特点,首先要从整体上看文章语言的句式特点,描写手法的运用及是否使用修辞手法等,然后找出典型的例子进行分析。注意分析时语言简洁、条理清晰。答案:①运用短句,简洁有力。如“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突出强调了人物所面临的压力之巨大。(分析“轰鸣。震得人心中翻腾”“成功,离舰,鲜花”等亦可)②运用整句,句式整齐,语言贯通。如“他向海军询问……向空军询问……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使用排比句式,表现了罗阳工作的紧张繁忙,体现出他强烈的责任心。(分析“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等亦可)③形象生动。如“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压力之巨大。(分析“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等亦可)
7.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日记的形式,你认为这样写作有什么好处?
解析:此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的能力。日记体一般有以下几个好处:日记按时间顺序展开,这样事情的发展脉络比较清楚;日记的表达方式很随意,可以记叙,可以描写,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可以说明,能更真实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篇幅上,可以写片断,也可以写篇章;组合形式上,一般是开篇要有日期、星期、天气(前两个因素也可以只取其一),文中的日期可以间接地渲染环境,天气还可以映衬心情。答案:①以日记的形式,便于展开叙述,使文章条理清晰。②突出时间的紧迫性,渲染强调人物工作的紧张和面临的压力之巨大。③回忆这一段时间中人物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便于更地表现罗阳,表达对他的追忆与缅怀。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国庆节的精神内涵》
国庆节作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特定节日,其时间性内涵就是指1949年10月1日那个特定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们现在以阅兵、游行、歌舞等方式加以庆祝,记住并分享1949年10月1日那整天,我们的先辈们是如何欢欣鼓舞地告别了他们苦难的过去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而想要全方位地分享和体验他们的快乐的需要前提条件就是能够充分地体验他们曾经的苦难。勤劳、勇敢、智慧的他们长期追求自由、民主、独立、富强的道路,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后,他们终于认识到,只有在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合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政权形式,才是他们获得彻底的自由与解放的出路;从意志考验上来说,我们的先辈们付出了无数的血的代价,经过一百多年的反复斗争终于取得了较后的胜利;从情感体验上看,各民族各阶层的先辈们在长期的血雨腥风的反抗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兄弟般的友谊。这些认知、意志和情感的精神结晶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较高实体的诞生,它是我们先辈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一百多年血泪与智慧换来的成果,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文化和精神绵延的产物。节日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对过去的那个已经发生的事情的回忆和纪念,更重要的是其对于现在和未来的精神意义。体验到了先辈们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那么多的艰辛与代价,现在的我们就会由衷地记住并感谢那些牺牲的无数先烈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认识到“祖国”的神圣和伟大,就会在心里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效仿先烈和前辈们为祖国献身的冲动和力量,就会在情感上产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认同感。这种认知、冲动和情感就汇成了一种当代的个人精神,这种精神促使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心怀祖国、心忧祖国,这就是一种“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的“精神”,透过这种“精神”,伟大的祖国就成了我自身的体现,祖国的伟大就是我自身的伟大,祖国的富强就是我自身的富强,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也就会产生为祖国的自由、民主、独立和富强而奋斗的强大的精神动力。这就是国庆节的精神意义之所在。在我们回忆与缅怀先辈们的丰功伟绩的庆祝中,我们分享了他们的快乐,体验了他们的痛苦,同时也继承了他们那种追求民主、自由、独立、富强的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和创造智慧,这种精神是我们形成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不竭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的凝聚力的现实体现,值得我们后人传承并继续发扬光大。(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8.下列说法不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一种‘精神结晶’”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让我们的先辈们欢欣鼓舞地告别了苦难的过去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先辈们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探索、认知和选择的结果。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先辈们付出了无数血的代价,经过长期艰苦斗争所取得的较后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各民族各阶层的先辈们在长期反抗斗争中建立的深厚友谊的结晶。
9.下列有关国庆节意义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国庆节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对以往那个艰苦斗争过程的回忆和对革命先辈们的纪念,更在于深刻体验先辈们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的艰辛与代价。
B.国庆节让我们在回忆和感激中认识到“祖国”的神圣,产生为国献身的冲动以及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认同感
C.国庆节给予我们的认知、冲动和情感汇成的当代个人精神,促使我们每个人时刻心怀祖国、心忧祖国。
D.国庆节让我们每一个人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产生为祖国的民主、自由、独立和富强而奋斗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阅兵、游行、歌舞等庆祝国庆节的方式地展现了国庆节深刻的精神内涵。
B.只要充分地体验到了先辈们曾经的苦难,就能真正领会国庆节对于现在和未来的精神意义。
C.在回忆与缅怀先辈们丰功伟绩的庆祝中,较重要的就是要深刻认识国庆节的精神意义。
D.先辈们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和创造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传承并发扬光大。
【参考答案】8.A 9.A 10.D